6月,洪水是德國人討論的關鍵詞,連續極端的降水使得德國東南部城市陷入一片汪洋之中。對于德國而言,氣候變化對應的另外一個關鍵詞為能源轉換計劃,德語叫Energiewende。該長期計劃始于十三年前,旨在優化德國的能源系統。然而,可再生能源的補貼計劃、基礎設施的不完善、能源高速公路建設的利益博弈、電價高于周邊國家40%以及相關儲能技術的不成熟等等都讓這個最清潔的國家倍感壓力。
事實上,該計劃包括了更為雄心勃勃的節約和效能目標,但最重要的是其中涉及能源供應轉變,這也將是德國去核化后面臨的巨大挑戰。
其中主角是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其中一項目標是到2050年,8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生態邏輯研究院(Ecologic Institute)研究員藍淑慧(Susanne Langsdorf)表示。
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里,其目標已完成了一小部分。
根據德國聯邦經濟技術部(BMWi)2013年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德國25%的電力都來自于可再生能源。
理論上來說,這項大膽的計劃可為德國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它不僅僅有助于德國節能減排,而且德國會成為未來節能和綠色科技的全球領導者和出口國。
然而正當全球其他國家驚訝或羨慕于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成果,并紛紛效仿德國時,德國的能源轉換計劃卻遭受著巨大的挑戰。
可再生能源的補貼計劃、基礎設施的不完善、能源高速公路建設的利益博弈、電價高于周邊國家40%以及相關儲能技術的不成熟等等都讓這個最清潔的國家倍感壓力。
但我們不能失敗。藍淑慧表示,我們一定要告訴其他國家可再生能源可以成功并可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