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舉行的第四屆國際平板顯示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理事長、京東方董事長王東升就“半導體顯示:新觀念、新變革”同與會聽眾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爭論與困惑并存
十余年來,全球顯示產業發展始終伴隨著爭論和困惑。王東升說,第一次爭論是在1995年前后,CRT(陰極射線管)和FED(真空微電子顯示)、PDP(離子顯示)、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等平板顯示器件到底誰能最后勝出?這早已不言而喻。第二次爭論發生在2000年前后,關于PDP和TFT-LCD之爭,業內有截然不同的聲音,不過通過十多年的發展,TFT-LCD已成為顯示領域絕對主流,結論已定。
現在,隨著TFT-LCD和EL(薄膜型電致發光顯示)技術進步,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逐步產業化,柔性顯示、激光顯示等顯示新技術不斷出現,有關顯示產業發展方向的新一輪爭論又開始了。
“至于困惑,最大就是CRT時代做顯示器件的公司盡管有賺有賠,但大多賺錢了,而平板時代顯示器件公司真是很辛苦,賠多賺少!”王東升說。
對于上述爭論和困惑,王東升的觀點是,做顯示產業的同仁,應該跳出顯示產業找規律,既要把顯示產業放到技術替代的歷史大背景之中思考,又要將其放在整個電子信息產業大生態之中進行思考。
“從電子信息產業生態看到,顯示器件是基礎和骨架,是人與人互動分享不可或缺的界面。顯示器件在電子信息產業生態鏈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將不斷提升,其自身進步發展也將與產業生態進步發展相適應、相促進。”王東升說。
三次偉大替代
從1947年晶體管問世至今,電子器件領域技術演進史的主線就是半導體技術替代真空電子技術。半導體技術革命對電子信息產業和人類社會發展影響最深遠的是三次偉大替代。
第一次發生在1947年以后,主要是信號領域,包括信號的搜集、放大、運算、傳輸、轉換等,以晶體管、集成電路為代表的半導體器件逐步替代了以電子管為代表的真空電子器件,促進了通信、計算機、軟件產業的發展和互聯網社會的到來。
第二次替代發生在1991年,TFT-LCD產品面市以后,以TFT-LCD為代表的半導體顯示器件替代了以CRT為代表的真空電子顯示器件,成為顯示領域主流。
第三次替代醞釀發生于照明領域,其標志為1994年白光LED燈和2012年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燈問世。
“有人曾經問我,過去十多年里,為什么TFT-LCD發展成為市場主流?我告訴他們:TFT-LCD脫穎而出是因為它順應了半導體技術替代真空電子技術這一歷史大趨勢。”
王東升回憶,當時,有人建議進入PDP,也有人推薦場致電發射技術(即FED)。由于我們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新型顯示技術的預研小組,花了3年功夫得出的結論是,無論PDP還是FED技術依然以真空電子技術為基礎,而TFT-LCD的技術基礎是半導體。
“從技術替代大趨勢看,基于半導體技術基礎的TFT-LCD必將有更長遠的發展潛力,最終我們選擇了TFT-LCD。由此奠定了京東方正確的戰略方向。”王東升慶幸地說。
新定義應運而生
現在,TFT-LCD已成為顯示市場的主流,新一代顯示技術AMOLED開始產業化,柔性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也在朝著產業化方向邁進。由此,業內決策者對顯示產業的未來方向與路徑又產生了新疑問。
“最近兩年有更多人問我:隨著AMOLED產業化,TFT-LCD是否會被替代?我的觀點是:從CRT到TFT-LCD是技術的中斷和開始,從TFT-LCD到AMOLED是技術的延伸和發展。”王東升明確地指出這一點。
王東升表示,為凝聚業內共識,推動顯示產業新一輪發展,需要對目前主流顯示器件范疇進行重新定義。王東升說,TFT-LCD、AMOLED以及柔性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它們的基礎都是半導體技術,他們未來發展都會與半導體技術及相關材料工藝的進步密切相關,將其統稱為半導體顯示(Semi-Display)更科學。
對于“半導體顯示”這一新名詞,王東升進一步定義其為通過半導體器件獨立控制每個最小顯示單元的顯示技術統稱。它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以TFT陣列等半導體器件獨立控制每個顯示單元的狀態;二是采用非晶硅(a-Si)、低溫多晶硅(LTPS)、氧化物(Oxide)、有機(Organic)、碳(Carbon)等具有半導體特性的材料;三是采用半導體制造工藝。與半導體顯示技術和產品相關的材料、裝備、器件和應用終端產業鏈統稱為半導體顯示產業。這一產業定義表達了TFT-LCD、AMOLED等顯示器件的關鍵技術內涵、歷史演進和未來趨勢,有助于解惑和避免不必要爭論,把注意力集中在產業創新發展。
呈現三大應用趨勢
在這一產業新定義的基礎上,王東升指出,a-Si(非晶硅)TFT-LCD、LTPS(低溫多晶硅)TFT-LCD、Oxide(氧化物)TFT-LCD、AMOLED等多種半導體顯示技術將長期并存,相互促進,應用各有側重,市場各有所需。
從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