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15日復牌到8月21日,在月余時間里,因為山西天然氣的借殼上市,*ST聯華暴漲將近70%,期間連續拉出11個漲停。而籌劃已久的內蒙古西部天然氣,也正打算向A股或H股沖刺。就在此期間,國家能源局就《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
在越來越多的省級天然氣管網預備向資本市場進軍的同時,卻面對來自業內的質疑:省級管網公司內部收益率太高,暴利驅使其最終成為一級盈利平臺,進入資本市場追逐投資利潤最大化,更是與原本應該是微利監管機構的角色越行越遠。但對于上述疑問,能源局的征求意見稿中并未給出答案。
業內人士對于盡快明確省級管網定位、規范其內部收益率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在天然氣價改最終以增量氣和存量氣形式推至全國后,規范中下游天然氣管網的收益與計量方法,將成為未來政策的方向,這將對A股天然氣管網公司的中長期估值帶來深遠影響。而對于省級管網公司的定位,究竟是默許其現階段的“野蠻生長”,還是在國家層面架構一個更為長遠的“放水養魚”規劃,讓我們拭目以待。
爭相上市引發爭議
“省級管網公司上市是絕對不對的!睂τ诮战舆B出現的省級天然氣管網公司上市,華南理工大學天然氣利用研究中心主任華賁表示明確反對。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近期打算上市的省級天然氣管網公司有兩家:山西天然氣和內蒙古西部天然氣。前者是山西省內90%天然氣的供應者,已建成北起大同、南至運城,貫通全省南北3000余公里的天然氣管網,年管輸能力超100億立方米。
后者則是由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兩級政府與中石油集團共同組建,經營管理的長輸管網達1500多公里,覆蓋內蒙古中西部七個盟市,年輸氣能力100億立方米以上。
在*ST聯華近日公布的重組方案中,山西天然氣擬通過借殼方式,成為繼陜天然氣后A股第二家省級天然氣管網公司。而按照計劃,內蒙古的省級天然氣管網公司——西部天然氣也預計在明年沖刺A股或H股,目前有關券商已對其完成盡職調查。
越來越多的省級天然氣管網公司進入資本市場,但一個根本問題卻被人所忽略:即本應成為公用事業的省天然氣管網資產,卻進入了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資本市場,在希望獲得低價的天然氣用戶和希望獲得高利潤的投資者之間,上市公司將如何維系這一脆弱平衡?
這一擔憂事出有因。在A股另一家區域天然氣公司新疆浩源上市時,就有當地張姓出租車司機向媒體反映,在車載氣變為管道氣后,新疆浩源天然氣成本本應下降,但公司卻在未經當地物價部門批準的情況下,先后兩次上調天然氣銷售價格。有人向公司所在地阿克蘇物價部門反映后,當地發改委副主任劉頻的回答竟是:企業上市連續三年財務不能調整!
為了保障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竟然不惜違規上調事關民生的天然氣價格,這就是財務投資者與天然氣使用者矛盾的典型體現。實際上,在陜天然氣上市之初,就有投資者質疑,陜天然氣是國有企業,企業股本都是長期資金,定價權并不在企業,這種企業為什么還要上市?陜天然氣董秘李謙益當時回應,公共事業公司建設資本支出大,若開始新建管道,資本負債率將會更高,通過上市融資可以調整財務結構。
新華社資深經濟分析師付少華認為,很多天然氣管道企業在上市前,利用其公益屬性取得了全國或區域內的壟斷地位和廉價資源。上市之后,又以上市公司要對股東負責、追求利潤為借口,片面強調市場規律,選擇性忘記社會責任,甚至利用壟斷地位制造漲價氛圍、要挾漲價,以獲取高額利潤。
7月份天然氣大幅漲價后,中石油國產氣和管道運輸進入暴利時期,下半年整個天然氣板塊利潤可能超過200億。這種“要政策和資源時強調自己是央企、經濟命脈、公益屬性,追求利潤時又強調自己是上市公司和市場規律”的兩面特征,正是公益性、壟斷性企業上市的重要弊端之一。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只要投資者認同此類公司股票性質類似國庫券(回報穩定但收益不高),那么有人愿意賣有人愿意買就是市場行為。但有一個前提是,決定此類公司收益率的是政府定價,也即內部收益率。在政策架構上,如何把內部收益率維持在合理水平上,既能保持其盈利,又要遏制其暴利,已成為政策制定者需要迫切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