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電煤價格并軌的第一年,煤企和電企對此的態度和反應又是怎樣呢?在剛剛召開的2013年全國煤炭產運需銜接合同匯總會上,煤電雙方簽署的電煤合同總量同比增加55.8%。在煤炭價格持續低迷的當下,這個數字能否成為煤電雙方摒棄前嫌的信號呢?我們調查發現,目前還難以做出如此樂觀的判斷。
雖然不斷有消息傳出“2013年全國煤炭產運需銜接初步匯總量”已經遠遠高于去年,但是,量的增長并不能代表質的樂觀,在沒有任何行政干預的前提下,煤炭企業、電力企業簽訂的這一紙合同價值幾何,卻成了最大的問題。
“今年的合同多數沒有實質內容,中長協合同很少,沒有約定價格是普遍現象,無價格的合同僅僅是一個參考,并不能代表什么。過去重點合同煤存在時也是這樣,由于運輸等各種問題最后落實起來很困難,現在也是這樣,電煤價格并軌剛剛開始實施,短期內這個狀況不容易改變。”一位不愿具名的電監會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對于煤炭企業、電力企業來說,“目前應該是一個磨合的階段,雙方都不是很適應這個市場化的過程。同時,重點合同煤產生的最大后遺癥就是對煤炭企業的信任度降低了很多,雙方互相不信任。”能源研究專家林伯強告訴記者。不過,在他看來,煤企、電企空頭合約的情況一定會改變,但這個過程需要2到3年時間。
“無價”電煤合同成空文
當重點合同煤存在時,業界一直存在的爭議就是重點合同煤存在的必要性。如今,重點合同煤自2013年1月1日起徹底沒有了,煤炭企業、電力企業仍舊少不了一紙合同,雖然此合同已非彼合同。
如重點合同煤一樣,電煤價格并軌后,煤炭企業、電力企業簽訂的合同同樣引發了媒體和業界極高的關注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月18日,匯總煤炭合同18.91億噸。其中,一年期以上的中長協合同2.23億噸,電力用煤11.89億噸,經鐵路運輸17.96 億噸。
“今年電煤合同雖然基本沒有了行政干預,但是隨著經濟整體的放緩,電企庫存相對比較充裕,購買煤炭的積極性降低,合同中有量無價現象很普遍。”一位業內分析師告訴記者,從動力煤價格的繼續下跌可以看出,煤炭需求仍不是很樂觀,大家對煤炭價格走勢判斷不清晰,導致觀望情緒還是比較濃厚的。
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顯示,1月16日至22日,環渤海地區發熱量5500大卡/千克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為每噸629元,比前一個報告周期下降2元,連續第6周下降,累計下降11元。
對2013年國內動力煤供求形勢缺乏一致或明確的判斷也導致了對煤價判斷上的分歧。“今年的電煤合同確定價格的很少,多數沒有簽訂價格,中長協合同也不多,大家都在觀望。”上述電監會人士告訴記者,有多位電企人士向他提到,沒有價格的合同只是一個形式上的東西,很多根本落實不了,不作數的。“空頭合約沒有任何意義。”
有電力企業內部人士也向記者表達了今年簽訂電煤合同時的糾結狀態。相比煤炭企業,電力企業更想簽訂價格,但是,這個價格該如何定,雙方意見通常很難一致。“出現這個問題很正常,煤炭企業想多賺點,電力企業想少花點。”
若簽約煤價略低,煤炭企業就會不愿意;若煤炭價格走高,電力企業也不愿意。“所以,簽一個全年的固定合同就有這樣一個問題,簽的高了電力企業會覺得虧,簽的低了煤炭企業會覺得虧。”
意見難統一,就避免不了重蹈重點合同煤的覆轍,合約兌現率低。
適應市場化需2到3年
毋庸置疑,電煤合同若沒有價格上的約定,光有量的確定,其實并不能起到很關鍵性的作用。或許因為電煤價格剛剛實現并軌,改革剛剛開始,煤炭企業、電力企業還不是很習慣。
“煤企、電企都不是很適應這個市場化的過程,目前應該是一個磨合的階段。還有一點,就是雙方互相不信任,因為之前電力企業與煤炭企業簽的很多合同,煤炭企業是沒有兌現的。這是重點合同煤時代留下的最大問題,煤、電企業之間是互相不信任的。”林伯強告訴記者。
如今,重點合同煤沒有了,煤企、電企的信任度卻仍是停留在過往,“我個人感覺,這個問題不大但需要一個習慣的過程,讓大家重新建立起信任關系,建立一個大家都比較能夠接受的價格。雙方需要討論一個價格機制,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機制,這樣價格就會慢慢定下來,畢竟煤炭企業需要賣煤,電力企業需要買煤,雙方都需要一個相對固定的價格。”
上述業內分析人士也提到,電煤合同成空頭合約的情況一定會改變的,但是中間需要一個雙方博弈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會很短,至少需要兩到三年時間,前幾年肯定會有些混亂,但雙方供求方的關系不會改變,所以也不要擔心。”林伯強表示。
而在煤電雙方針對電煤合同價格進行博弈的同時,煤電聯動勢必需要同時進行,“今年政府肯定會在某一個時間出臺一個政策,告訴大家終端電價的問題怎么處理。”上述業內人士如此認為。
林伯強也持同樣觀點,只是,如何實現聯動?如果電價完全市場化,這樣老百姓承擔的壓力會重一些。如果政府如果不想讓老百姓全部買單,就需要有補貼政策。“政府補貼一部分,老百姓自己買單一部分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