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2012年底,中國光伏產業接連遭遇來自美國和歐盟的“雙反”調查。在貿易“大棒”的裹挾下,中國光伏組件生產企業“走出去”的大門幾乎被關閉,中國新能源產業再陷困局。
以風電和光伏發電為代表,中國新能源產業近十年來迅猛發展。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劉振亞在近日的2012年電力企業高峰會上說,中國風電裝機累計增長118倍,年均增長超過60%;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累計增長67倍,年均增長超過50%,風電裝機均居世界第一。
據了解,經過了兩年時間的調整,中國風電產業存在的問題依然沒有減少。
權威報告顯示,上半年,全國新增吊裝風電機組541萬千瓦,與去年上半年基本持平。截止到6月30日,全國風電累計吊裝容量達6190萬千瓦。但受“三北”地區限電影響,并網容量同比降低了約16%,為788萬千瓦。
11月初,歐美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開始。據中國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介紹,目前中國光伏產業90%的市場在國外,其中銷往歐洲的占70%,其余30%銷往美國和其他地區。歐美“雙反”限制,國內光伏行業將面臨巨大損失。
業內普遍認為,中國光伏陷入困境主要有兩個因素,內因是“十一五”期間市場形勢好的時候,許多企業盲目進入,投資過度,導致階段性產能過剩;外因是中國光伏市場外需占比過大,遭歐美貿易保護打壓圍剿便迅速“入冬”。
據了解,國家近期針對光伏產業的鼓勵政策不斷出臺,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成為首選。目前救助光伏企業比較可行的策略,就是進一步擴大內需。在這種背景下,光伏產業鏈的重心將從制造轉向應用,市場重點將從國外轉向國內,最大的看點是國內的分布式應用市場。
國家能源局下發的《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到2015年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這是目前國內太陽能裝機規模6倍,也是此前規劃目標的4倍。
一些人士認為,困境或“倒逼”中國從光伏制造大國轉為制造、應用大國,從根本上告別過去“兩頭在外”積弊。
自2011年初歐盟削減光伏電站補貼以來,中國光伏業就提出要開拓國內市場。由于光伏企業資金鏈吃緊,無力自建電站,加上國內市場受“并網難”制約,一直進展緩慢。但最近一段時間的“光伏新政”破除了這個瓶頸,正吸引光伏業內外的資本進入光伏發電,或引發一輪“光伏發電投資熱”潮。
業內人士認為,歐美“雙反”也促使中國光伏企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光伏行業盲目建設、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競爭現象仍十分嚴重,行業景氣指數較低時,可以倒逼國內光伏生產企業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向高端領域發展。
10月26日,國家電網出臺《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暫行)》,提出對單個并網點總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供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服務,富余電力全額收購。
但是,從目前中國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三北”地區存在的大規模風電“棄風”現象來看,并網消納問題也會傳導到光伏產業。從長遠看,為了保證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并網與消納難題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