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蘇省電力公司昨日介紹,截至10月上旬,江蘇省已建成15座個人光伏電站,還有49座在建,數量居全國前列。記者梳理發現,相比蘇南,蘇中、蘇北的光伏產品制造企業少得多,但個人光伏電站多得多。如泰州已有7座并網和在建,而蘇州、常州分別只有5座、2座。而以縣區來看,泰興并網2座、在建4座,總數居江蘇省第一,遠超過常熟、武進、江寧等地。
這一耐人尋味的現象原因何在?13日,記者來到泰興分界鎮分解村15組,村民張長旗家的光伏電站正在穩定運行,16塊電池整齊排列在屋頂。“電站建好后沒出過故障,8、9兩個月共發電1000多千瓦時,其中向電網銷售800多千瓦時。”說起自家的光伏電站,張長旗坦言,“這么好的太陽能不利用,總覺得浪費、可惜”。有一定工程技術特長的他于是在網上購買了電池板等組件,自己安裝后通過供電部門的并網審查。
電站建好后,張長旗并沒閑著:在當地社交網站“黃橋在線”開辟板塊,發布自家電站實時發電量,加入6個光伏領域的QQ群向網友介紹電站運行情況。張長旗告訴記者,自從今年7月份電站并網后,山東、鹽城、鎮江等地的人紛紛前來考察學習,一個月平均接待15人次。他采購的光伏電池價格為5元∕瓦,裝機容量4千瓦的電站花費2萬元,國家0.42元∕千瓦時的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政策近期到位后,投資回報周期將從13年縮短到7年。建設期間,泰興供電部門主動上門服務10多次,省去很多后顧之憂。
泰興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主任封宏介紹,國家補貼政策出臺提振了居民投資信心。看到張長旗率先嘗到甜頭,當地又有3戶居民建設光伏電站,其中一位是養殖專業戶,此次投資7萬元在豬舍屋頂建起12千瓦光伏電站,電池板等組件都是張長旗忙前忙后幫著購買。
記者把在泰興的見聞講給東南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黃學良教授聽,他非常感興趣,“這說明示范帶動對光伏等新技術產品的推廣應用非常重要,政府出臺引導政策,再加上熱心人士的言傳身教,效果就要好很多。”
相對來說,蘇南的熱情就要低一些。記者采訪發現,這是因為蘇南地區在建和并網的個人光伏電站主要來自企業高管、機關工作人員家庭,不太愿意分享自家電站的運營經驗。加之蘇南收入較高,對光伏電站帶來的“微利”并不太感興趣。總部位于常州的江蘇正輝太陽能電力公司首席技術官岳亞新坦言,按照20年壽命期,裝機容量4千瓦的光伏電站年發電4000千瓦時左右,7年收回投資后,以0.8元/千瓦時左右的綜合電價計算,剩余的13年收益也就約4.2萬元。加上建電站的一些維護工作,有些人細算賬后就放棄了。
光伏企業的戰略布局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目前,蘇中、蘇北地區個人光伏電站所用的電池板等組件主要來自山東、上海、河北等地,山東一家企業還準備在泰州設代銷點。對此,岳亞新分析說,江蘇的光伏企業規模較大,現階段可能還不愿意做個人光伏電站的業務,眼光主要“向外”。但他提醒,一旦外地光伏企業在蘇中、蘇北市場站穩腳跟,下一步很可能就是進入裝機容量規模更大的工業園區的廠房屋頂電站等,屆時江蘇企業失去的市場份額就大了。
“現在看個人光伏電站是個小市場,但隨著國家鼓勵政策產生規模效應,老百姓節能環保意識增強,居民自建房比重較高的蘇中、蘇北地區就是巨大的市場,蘇南的企業應有長遠眼光。”黃學良表示,從企業發展的經濟性考慮,蘇南光伏企業可以延伸產業鏈,從傳統的產品制造拓展到工程服務,以總承包的形式為個人光伏電站提供“一條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