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信儲能打開100億鋰電市場空間的說法甚囂塵上。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統計,僅2012年鋰電在通信市場的應用規模已經達到5億元,同比增長了100%。
與此同時,三大電信運營商從去年開始對外公開招標,啟動了用磷酸鐵鋰電池作為通信基站后備電源的試點項目。
這些令人眼紅心跳的數字和消息刺激著人們的神經。“我們可以將鋰電池賣給電信運營商了。”鋰電池企業欣喜若狂,并紛紛啟動了投資擴產項目。
陳波已經在華為工作了三年,他所在的部門主要負責磷酸鐵鋰電池的研發、測試和采購工作。顯然,中國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已經開始有所行動。即便如此,陳波并不認為電信運營商已經接受了鋰電池。
“鋰電池最大的劣勢在于成本太高。”陳波表示,鋰電池的成本高出鉛酸電池三到四倍。動輒數千萬甚至數億的項目造價,會讓各地的電信運營商好好考慮一番。
正在想方設法把鋰電池賣給中國移動的胡軍也顯得很悲觀。在他看來,價格太高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鋰電池在通信基站方面的應用條件并不成熟。“即便各方面條件都成熟了,要進入這種央企的供應鏈是有一定難度的。”陳波解釋,三大電信運營商一般不會與電池廠家直接對接。于是,華為作為電信設備供應商,有權選擇下游電池供應商,或者會聯合電池供應商共同投標。
“不僅要考驗企業的實力、技術水平,也要看關系硬不硬。”陳波直言。傳統電信設備巨頭爭搶儲能訂單,織補通信基站生態鏈,或許鋰電儲能市場還未讓鋰電廠商獲得短暫喘息機會,就已經開始進入寡頭競爭時代。
成本太高
“現在如果大規模采購鋰電池做后備電源,成本太高了。”陳波說。
據他介紹, 目前通信基站所需的后備電源90%以上采用的是鉛酸電池。鉛酸電池的成本大約在0.6元/wh,國內最好的膠體電池的價格也不超過1元/ w h,而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達到2.5-2.8元/wh,高出了鉛酸電池的4倍多。
一般1000人的社區就需要建設一座小型基站,大約為15 k w,若使用鉛酸電池成本約為9000元。如果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則需要建設1000座基站,僅在電池方面的投入就高達900萬。如果換成鋰電池,則超過了3930萬元。
“ 以上還不包括其他配套的設施,后備電源模塊只是電信硬件設備里極小的一部分,有時候整個項目的投資金額會高達幾億元。”陳波解釋,如此大規模的投資,電信運營商的決策相當謹慎,如果有更經濟的選擇,為何不用?
其實, 鉛酸電池的保障年限是1 - 2年,而鋰電池的年限為3年。綜合投資成本算下來兩者基本相當。但遇到大型項目時,首期預付款數額巨大。這或許對于經濟相對發達的省市,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會存在一定資金壓力。
胡軍透露,即便在人口密集的發達城市,電信商也不敢隨便冒險采用鋰電池。“怕的是萬一出現問題,影響太大。”事實上,至今為止,并沒有證據證明鋰電池能安全穩定地應用在通信基站儲能中,也就是說,電信運營商會擔心鋰電池的性能是否可靠。
尤其是在繁華的商業區或者辦公區,某一個基站出了問題,都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這些都是電信商不敢冒險的。”胡軍解釋。
另外,通信基站的電池長期處于浮充狀態。對于浮充,陳波給出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我們的手機電池,充電器一直插著,我們一直在用,但電一直沒充滿。”
這種狀態對電池各項性能的穩定性有較高要求。鉛酸電池經過這么多年的實際應用,性能較為可靠,而鋰電池還是未知數。
惡性循環
雖然存在一定的風險,但從2012年開始,三大電信運營商已經開始采購鋰電池做基站后備電源。
記者在中國移動采購招標網上看到,到2012年,中國移動才真正啟動了鋰電池的招投標工作。試點范圍包括貴州、廣西、江蘇、江西、云南幾個地區。僅2012年12月份,江蘇移動和廣東移動的采購額就超過3000萬元。
不少業內人士和分析師便開始判斷,鋰電池的春天是不是來了。
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透露,公司針對通信儲能市場做過一個調查:目前三大運營商大概有170萬個基站,其中僅中國移動就有近90萬個基站。這些基站用的都是鉛酸電池,一年的采購量不少于1000億元。
按照運營商每年將10%的鉛酸電池換成磷酸鐵鋰電池計算,每年給鋰電池市場提供的空間就是幾百億元。
主營通信用鉛酸電池的南都電源也看好這個市場。南都電源研究院副院長李小平表示,香港通信基站建設對鋰電池的需求達到幾十億元。中國內地市場規模則遠遠大于中國香港。
胡軍卻顯得有些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現在電信運營商采購鋰電池,一方面是做試點,看其性能究竟如何,而更多的是想被冠上“綠色節能環保”的頭銜。對于國家和政府推崇的綠色節能環保政策,央企當然要作出表率。
但是,在試點項目中存在一個不好的現象:參與競爭的電池企業為了中標,不惜以爭相降價來獲得工程。
在生產過程中,只能偷工減料來降低成本,使得鋰電池性能大大降低。
這樣生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