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小企業破產后,下半年將出現大中型企業破產現象。
國家統計局發布6月份宏觀數據,CPI上升與PPI下降,形成巨大的老虎嘴顯示中國經濟的結構弊端:長期貨幣超發、物價上升,實體企業日子難過。如果計入中國食品、房地產、日用品質量下降的因素,實際通脹率比預料得要高。
瑞銀發布報告,認為中國大陸經濟存在風險,經濟放緩加上信貸緊張,中央希望市場自我調節,沒有推出經濟刺激政策的跡象,估計下半年內地部分行業將明顯出現破產潮,當中或涉及國企。
這不是壞消息,對中國經濟而言是等待已久的好消息。中國經歷去杠桿化,企業必須通過資產重組、削減負債的方式適應相對緊縮的環境,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以往的無效擴張理應付出代價。
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無利可圖的企業,居然還能消耗大量的資金與能源,才是中國經濟困境、環境污染的根源。上策是通過并購重組,通過有效的市場監管,使企業在透明的規則之下高效運作,下策是企業大量破產,以急劇收縮的方式緩解產能過剩、消費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危機。
企業無法破產,繼續制造嚴重的過剩產能,始作俑者是政府經濟規劃部門,與行業主管部門。
中國需要新能源,但新能源上網、電站等制度嚴重滯后,導致處于產業中游的制造部門一頭獨大。轉引《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2012年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GW瓦以上,但當年國內新增風機裝機容量僅為18GW,國外市場始終未有效打開,這導致國產設備四成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中投顧問最新測算,2013年上半年,中國的風電設備綜合產能閑置率超過60%。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光伏組件產能達到45GW,而當年的全球產量僅為38.4GW,即使假設組件銷售一空,中國的產能也超出世界總需求量近7GW。
一方面是環境污染嚴重,另一方面新能源產能利用率50%不到,可想而知在上下游的規劃、上網、銀行授信等方面存在多么巨大的落差。當政策性銀行大筆投錢的時候,地方政府忽悠紡織、造船等企業統統進入新能源制造的時候,居然沒有部門疏通整體產業,光伏依靠歐盟補貼過日子,折射出背后的規劃、體制弊端,是體制之恥。
產能過剩的另一大推手是地方政府。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最新研報披露,目前國內43家多晶硅企業中僅剩4家勉強維持開工,且這4家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已降至不到30%,國內多晶硅價格上半年也繼續下跌。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地方政府紛紛招商引資、為企業做隱性信用擔保,而后畫地為牢在本地銷售本地產品,中國經濟被撕裂成一個個漂浮于小農體制之上的市場化孤島。
為了力保本地的過剩產能,地方政府開始新一輪的跑部前進。5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下發《關于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通知》,指出兩部委正在研究制定《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各地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過剩行業的違規產能檢查、清理,并在6月底前上報匯總。
據中國水泥協會數據,截至2012年底,實際產能已超出當年水泥需求8億噸。預計今年水泥行業產能增速在7.5%左右,快于6%的需求增速,我國一半以上水泥市場設備利用率降到70%以下。為了力保本地產能不降,有權威人士透露,有不少地方政府要員跑到發改委“求情”,希望能區別對待。
地方政府成為過剩產能的最大保護傘,成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負能量,為了本地GDP、就業、金融穩定,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該破的不能破,該進的不能進,與中國股票市場有異曲同工之妙,該退市的爛企業退不了,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困難重重。實際上這些企業并不能帶來當地的稅收增長,政府只能吊死在房地產這棵樹上。
中國投資者需要陽光企業,可以創造財富而不是損耗財富,中國消費者需要醫療、教育、環境、心理等各方面的服務,但這些服務得不到滿足,不得不跨越重洋消費洋品牌。
金融去杠桿化化、經濟結構調整,如果規劃部門依然閉門造車、地方政府依然保護落后與過剩產能,無異于緣木求魚。
政府制訂環境、誠信等游戲規則,其他的一切,交給市場,該破產時就破產、該重組時就重組,才是經濟健康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