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大多數成員國的明確反對,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初裁落地:歐盟委員會決定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若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妥協方案,屆時反傾銷稅率將升至47.6%。
沸沸揚揚的中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始于去年9月。自歐委會彼時發起“雙反”調查,歐洲內部的反對聲音就此起彼伏、不絕于耳。人們批評這一調查是使用貿易保護手段解決市場問題,既與歐盟促進就業的政策格格不入,又與當前各國鼓勵綠色能源發展的宗旨背道而馳,制裁中國將摧毀整個歐盟光伏市場,更會動搖中歐經貿合作的根基。
作為這一“歐盟史上最大雙反案件”的另一方,中國多次呼吁歐盟從消費者、上下游產業以及中歐經貿合作大局出發,理智、謹慎地評估利弊得失,并始終主張通過對話和磋商解決貿易爭端,釋放了足夠的誠意。
遺憾的是,這些聲音都沒能改變歐委會對中國光伏產品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的立場。根據歐盟相關法規,上述臨時稅率將維持6個月直到今年12月,此后如經過成員國的明確同意,歐委會還可以將臨時性反傾銷措施轉變為5年的長期制裁措施。另據報道,作為“雙反”調查的另一只靴子,歐委會已完成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的調查,或將在7月份推出征稅方案,并向成員國披露并進入投票程序。
應該看到,走入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第六個年頭,歐元區的經濟復蘇之路依然漫長而艱辛。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歐盟更加重視貿易救濟措施對內部產業的保護作用,近年來更是明確提出貿易防御工具現代化的改革目標。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打破常規主動對中國無線通信設備進行貿易救濟調查都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背景下進行的。
然而正如歷史經驗已一再證明的,貿易保護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給本已嚴峻的經濟形勢人為增加障礙。尤其是此次光伏產品貿易之爭,因牽涉中國重大經濟利益,已經超出了雙方單一產業間的交鋒,甚至擾動中歐經貿大局。最近一年多來,中歐貿易走下坡路的情形令人擔憂。盡管導致雙邊貿易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歐洲經濟下滑、需求疲弱,但歐盟不斷針對中國采取的保護主義措施給貿易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與之前征求成員國意見的方案相比,這一初裁方案好于預期,體現了各方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努力,為雙方下一步的談判提供了緩和的平臺。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在解釋為何出臺分階段征稅方案時表示,其中一個原因是為歐盟和中國提供一個以“友善的方式”解決光伏產品貿易爭端的“機會窗口”,并稱“歐盟委員會將隨時準備與中國的光伏產品出口商和相關商會展開討論,如果雙方能夠找到妥善解決方案,臨時性關稅將停止征收”。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有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初裁結果出爐后,中方將與歐方保持溝通,希望就價格承諾與歐方正式展開談判。這意味著在未來兩個月內,中歐貿易爭端博弈仍將繼續。盡管有業內人士認為難度很大,但理論上中歐間的這場貿易糾紛仍有協商解決的可能。是握手言和還是兩敗俱傷,關鍵在于歐方能否拿出誠意,與中方相向而行。
對于正經歷寒冬的中國光伏產業而言,從幾年前的高歌猛進到接連遭遇美歐“雙反”調查,這樣的經歷應足以令我們對此前盲目擴張產能、海外市場過度集中、原材料與市場“兩頭在外”等一系列問題有更清醒的認識,并加快腳步調整發展模式和重點進行“自我救贖”。與此同時,作為制造和貿易大國,我們還有包括家電、鋼鐵、LED等很多產業同樣面臨著產能過剩、市場飽和、價格戰加劇的情況。如何避免這些行業重蹈光伏行業的覆轍,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