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4月27日報道,近期關于天然氣漲價的議論沸沸揚揚,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能源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大地認為,在國際能源價格高企以及中國市場現實情況下,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天然氣漲價是趨勢;而我們要做的是培育競爭主體,強化市場機制,同時對低收入家庭、對公益行業等進行直接補貼。
“天然氣漲價,除了生產企業、燃氣公司外,大家都不高興。”周大地在直言天然氣價格上調對群眾生活帶來影響的同時也提醒大家注意,以前國內天然氣用戶少,需求少,供應量也小,很少有供應緊張的情況出現。這體現在市場價格上就是長期沒有變動,即便偶有調整,社會關注的程度也不高。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了,一是由于人們對環保、生活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對天然氣的需求快速上升,用氣量明顯增加。2002年全國用氣量僅300多億立方米,而到2011年這一數字已高達1300億立方米,而且還在不斷增長中。二是天然氣需求增加的同時還伴隨著成本的上升。現在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的價格是十年前的五倍多,而進口量急劇增加卻沒有體現在相應話語權的提升上。此外,供不應求導致國內生產投入大幅增加,國內開采地點越來越遠,導致國內天然氣生產成本出現上升。三是從市場運行調控角度看,在氣源日益復雜的背景下,維持價格長期不動的難度日益加大。一句話,既要滿足供應又想保持低價格,在目前不現實。
有人抱怨天然氣產業鏈整體活力不足。事實上,如果能加快培育競爭主體,居民承受的漲價壓力會小很多。周大地強調,我國天然氣市場目前的核心任務在于如何滿足不斷快速增長的天然氣需求、擴大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實現降低環境污染、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訴求。在此背景下,除了提高使用效率外,保障供應顯然是首要目的,只有供應無虞,即使市場主體不增加,氣價上漲的動力也不會大。如果供應的增加是因為市場主體的增加所致,競爭機制就會產生作用,氣價上漲的動力會更小。
不過,人們對此舉短期給價格帶來的影響也不要奢望。事實上,由于天然氣開采運輸投入大,加上存在價格波動風險,整個市場要在短期內形成有效競爭的難度大。即使形成一定程度的競爭格局,對于緩解漲價壓力短期也不一定能起到多大作用!案疽蛩剡在于成本和供求關系!彼f。
但很多人認為,要在更廣的范圍內解決中國天然氣的供給問題不是通過改變價格機制就可以做到的。針對這一觀點,周大地指出,任何價格形成機制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理順價格關系的問題。價格改革的思路應該是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推動天然氣價格最終市場化。當然,在市場化過程中,建立配套的稅費政策、補貼政策也十分必要,必須讓改革的進程有序,風險可控。
他指出,天然氣漲價可能會增加一定的生產和生活成本,但從目前的漲價幅度、漲價范圍來看,對CPI影響有限。從經濟學角度講,CPI上升的根源是貨幣或者說資本的推動,資源產品價格的上漲根源也在于貨幣流動性泛濫。此外,天然氣在整個資源產品中的消費比重并不大,因此價格上漲對CPI的影響有限。
如果說天然氣價格上調趨勢難以避免,那么,哪些群體或行業將直面價格上漲的壓力?周大地表示,現在的天然氣需求結構日益復雜,除了工商業用戶壓力較大外,普通居民的生活需求也難免受到一些影響。為此,政府在出臺改革政策的過程中有必要對承受能力較弱的群體配套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補貼既不能補給天然氣公司,也難以采用普惠制對所有消費者進行補貼。一個可取的辦法是,對低收入家庭、對公益行業等進行直接補貼。
記者:對于目前國內天然氣市場格局如何判斷?
周大地:必須承認,我國天然氣產業鏈開采、管輸、燃氣公司都沒有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格局。有必要注意的是,與上游開采、管輸比起來,地方燃氣公司更具壟斷地位。在現實生活中,當上游漲價后,地方燃氣公司往往只能消化部分漲價因素,其他部分遲早會轉嫁到終端用戶,因此普通群眾對于地方燃氣公司的動作更為敏感。
記者:天然氣市場缺乏競爭的現狀備受詬病,國家在培育競爭主體方面會有實質性的舉措嗎?
周大地:會的。對民間資本放開就是舉措之一。此外石油天然氣管道、頁巖氣開采等都是。
記者:改革必須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有人建議把煤炭等國內優勢資源納入新定價模式的權重中,你認同嗎?
周大地:對于具體權重到底有沒有優化的余地,眾說紛紜。但煤炭與天然氣盡管都是一次能源,兩者卻沒有可比性。煤炭污染大,天然氣污染小,治理燒煤污染所產生的成本又該怎么計算?能源產品定價不能只看使用過程中的熱值、經濟性、資源豐富程度等,還要考慮生態環保等開采過程中、使用后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