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已經能夠生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平面關節型裝配機器人、直角坐標機器人、弧焊機器人、點焊機器人、搬運碼垛機器人等一系列產品,不少品種已經實現了小批量生產。作為一個產業,需要有成熟的技術和產品。相比國外而言,中國的機器人企業通過大約十年的發展,已經具備產業發展的條件,但中國的機器人產業依然是名符其實的“小”產業,機器人生產商要比從事國家大型支柱產業的企業更難以形成產業集群和規模效益。
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低人才流失嚴重
盡管在某些領域的機器人研究已經有了較快發展,我國機器人制造技術科研成果產業化水平并不理想。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蔡鶴皋表示:“高等院校和中科院在機器人制造方面做了很多科研工作,30年間積累了不少成果,比如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已經把機器人推向產業化,建立了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還有很多大學和科研院所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北京自動化研究所等,根據企業的要求研制了很多機器人產品,也致力于推動研究成果產業化。盡管如此,仍有大批成果停留在實驗室里,尚未得以推廣和應用。”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也很難享受到各方面的優質資源。相對于中國制造業大國和強國的地位,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與其十分不匹配。
與此同時,人才流失嚴重,也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障礙之一,“我們每年有40多個研究生畢業,真正進入到機器人企業中的很少。大部分的學生從本科就開始學習機器人專業了,碩士、博士甚至學習了六七年,多數人最終卻離開了機器人行業。不僅是我們有這樣的狀況,清華大學、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也同樣如此。”南開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劉景泰如是說。
行業能否吸收優秀人才的進入,這是關系到中國機器人產業能否真正崛起的關鍵。劉景泰建議區分機器人部門和傳統型部門的工資待遇,凸顯研發人員的價值。
關鍵零部件成瓶頸期待政策支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坦言:“現階段我們要發展機器人產業,中國機器人企業生產出來的工業機器人在質量上和國外產品相當的同時,價格要更便宜,才能在中國的市場上和外國的產品競爭。但是我們現在做不到這一點,我國的基礎工業仍舊比較落后,很多原始機件目前還無法制造,需要進口,導致生產成本較高。”
國外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產業策略是降低整機價格,現在購買一臺國外的機器人,比很多年前的價格要便宜,但是關鍵零部件如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二維檢測機等元器件卻很貴,令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陷入成本難以降低的困境。中國制造的工業機器人利潤很薄,在市場上競爭力不強,沒有雄厚的力量來與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機器人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