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BigData)”,從一個海外生詞變成了國內熱詞。其中,兩個大數據經典案例被津津樂道:其一,谷歌公司利用海量搜索數據,成功預測2013年美國流感暴發;其二,微軟公司通過大數據分析處理,對新一屆奧斯卡金像獎作出“預言”,結果除“最佳導演”外,其余13項大獎全部命中。一時間,人們對各類大數據應用暢想紛紛,那么身處大數據時代的上海,可以有何作為?
數據富礦:沉睡還是說話
信息爆炸時代,“數據礦藏”已極其富饒,問題是讓它們永遠沉睡、還是開口說話——通過大數據采集與加工獲取大價值。
上海30多家三甲醫院已實現診療信息互聯互通,市級健康信息網上的市民健康檔案,記載數據多達數十億條。這些數據夠大,但應用還不夠大。深度解讀這些數據,可從中反饋新藥療效,指導醫生行為,還可向醫療或商業保險提供量化依據等。同在衛生領域,谷歌等IT巨頭正是根據網民搜索醫院、藥品等的數據信息,找出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
大數據的邊界絕不僅僅局限于一個行業的“數據圈”。當股民盯著屏幕上的紅綠數字,當機構觀察著資金流向與流量,華爾街的資本大鱷已經運用超級計算機,實時分析著全球數億微博用戶的留言,抓取與上市公司有關的評判,用以決定某些股票的買入賣出,全年僅此一項就能增加多個百分點的收益。這就是基于市場情緒與投資心態的“金融輿情決策投資”。
聯合國2012政務白皮書提出,希望各國各地區都用好大數據帶來的“歷史性機遇”。
數據中心:轉型“頭腦經濟”
大數據是一座可再生的金礦。按照“四個中心”建設戰略,上海本身就是經濟、貿易、金融、航運等領域海量數據的集散地,具備得天獨厚的大數據優勢。匯聚數據大流,可成為數據中心。
據中國銀聯電子支付研究院助理院長何朔介紹,“銀聯”處于我國銀行卡產業的核心樞紐位置,擁有全面、海量的銀行卡支付數據,“這是一筆巨大財富”。對銀聯來說,他們以持卡人、商戶、合作機構作為大數據客體,去構建合適的數據模型和分析算法,從中獲取隱藏在交易數據背后的價值,探索和掌握持卡消費、投資規律。
在大數據產業鏈的前端,上海基礎良好。早在1996年,上海便提出建設國際信息港戰略。如今,上海信息化水平國內領先,光纖到戶覆蓋能力、無線局域網覆蓋密度、城域網出口帶寬均為全國第一,有條件發展為吞吐大數據的“樞紐港”。
而大數據產業鏈的更大“增值”階段可能是后端——從數據傳送或存儲中分析出價值。大數據是一種基于智力的信息服務,占用實體資源少、產生附加值高,屬于“頭腦經濟”。市經濟信息化委專家認為,這不僅是上海希望發展的服務業,也符合上海產業優化升級、向高端轉型的趨勢。目前,滬上第三產業增速最大的板塊就是信息服務業,現有規模以上的信息服務企業約4600家,從業人員達40.8萬人,發展大數據產業關鍵是集聚相關創新人才,包括為大數據研發模型和算法的應用數學家、軟件工程師等。
大數據,正成為上海信息服務業乃至服務業加速做大做強的新增長點。如,大數據將為上海著力推進的云產業提供極為豐富的“內容”。上海普元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王延炯透露,其大數據業務現已覆蓋大型商業銀行、券商、保險、電信運營商、電力系統等,主要面向央企大客戶。這些客戶普遍擁有數百個IT系統,每天產生的數據堪稱海量。“不同于常見的事前或事后分析,對于實時性要求極高的業務場景,必須實現高速運算、事中分析。”
一批滬上企業已開始像普元那樣分包數據業務,在大數據價值鏈上掘金。根據新近出臺的《上海市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2013—2015年)“云計算”專項實施方案》,3年后,申城云計算產業規模預計迅速通過1000億元大關,其中大數據的貢獻度值得預期。
數據流通:“1+1”大于3
大數據仿佛一面大蛛網。上海勾畫“大數據樞紐”藍圖,除了蛛網上收放數據的“輻射線”,還少不了溝通數據的“同心圓”。專家建言,讓大數據流動起來,尤其是跨界流動,能產生“1+1”大于2、甚至大于3的效益。
在上海社科院數量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韓清看來,大數據不同于海量化的“數據倉庫”及其數據挖掘技術,它的“大”更是指數據分析的廣泛和深入。通過將不同范圍、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的“數據倉庫”加以綜合,從中獲得單個“數據倉庫”無法獲知的新信息,才能發現新價值,帶來新機會,這才是大數據概念的革命性所在。“比如氣象、保險部門的數據結合起來,可高效率地研究防災減災;運用信用卡刷卡數據結合抽樣調查,能更快捷、更精確測得CPI指數。”
發展大數據必須把大數據產業上升到戰略高度,全面升級數據管理方式。一名院士曾受邀為某地智能交通做咨詢,但他發現,這座城市涉及交通的“有關部門”超過10個,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信息化系統,但這些數據信息只存在于垂直業務和單一應用中,與鄰近業務系統缺乏共通聯動。有關主管部門人士認為,上海各委辦包括各大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已具有相當深度,應逐步合縱連橫、相互打通,讓“大數據流”左右逢源,提升其含金量。
上海軟件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唐全榮說,對于上海,交通信息智能應用正是非常好的大數據突破機會,比如發改委支持平臺建設,科委支持算法研究,經信委推動產業化應用,由政府立項、企業投標,可在一定區域內先做示范,再行全市推廣。“若使上海交通順暢度提升20%,便是一個大數據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