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烈初同志是機床工具行業的老前輩,以他豐富的專業經驗和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對行業目前的問題作了系統的、切中時弊的剖析。
沈老對行業問題,作了全方位的掃描,大體可以做如下的概括:
一是行業統籌問題。2002~2008年是我國經濟高漲期,國內市場迅速擴張,機床企業走出困境,業績喜人。但是,各地又“一擁而上”,擴產能,上新產品,技術基礎跟不上;蕭條期一來,多數廠家再次陷入窘境。在市場化、多元化條件下,我國行業協會缺位勢、缺執行力,難以發揮指導協調作用。
二是技術問題。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國外的差距是拉大了還是縮小了?如沈老前輩所說:主機問題,是數控機床可靠性、加工精度一致性差距大,故障多,維修跟不上。高端用戶和大用戶不敢用(汽車制造業是機床業的頭等用戶,可惜我國小車80%是合資廠,不會用國內機床);金切機床多不熟悉用戶使用工藝和切削理論(五、六十年代工人學技術熱情高,70年代以后就差了,現工廠面對市場不確定性,肯定影響學技術的積極性),這又涉及人才和教育問題。
功能部件、數控系統(及伺服裝置、儀器儀表等)薄弱。我國機械工業在這方面的技術力量本來就比較薄弱,在近30年中又被一再拆解,筆者所見,一些領域和國外的差距正在拉大,根本不是外企的競爭對手;部分還是空白,完全靠進口。在這個重要環節缺乏核心技術能力,極大地影響了我國機床及裝備工業的安全系數。
三是行業結構問題!按蠖惫S多、“專精特優”工廠少,主機廠多,有競爭力的中資配套廠少!爸刂鳈C輕配套、重數量輕質量、重面子輕基礎、重硬實力輕軟實力”。這可能也是整個裝備制造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四是市場問題。機床行業目前主要占有國內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基本被外企壟斷。高端產品在性能(精度、可靠性、一致性)方面缺乏競爭力、技術積累不足,售后服務能力跟不上,與用戶之間缺乏信任感。
機床行業的問題是系統性的。機床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裝備制造業,乃至整個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共性問題。
我國工業產值占世界第一位,但這決不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工業強國的行列。機床業的情況清楚表明,我們的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不論在行業層次還是企業層次,不論在技術積累、技術創新能力還是市場競爭方面,我們和歐美日企業還有相當差距。這集中體現在上述幾方面問題上。
我國機床行業,在90年代的國企改制大潮中,很大部分企業因不適應市場被淘汰。改革有其深刻的合理性,但副作用至今仍在發揮影響。例如年輕人挑選職業重金貿輕理工;職工敬業心下降,技術學習熱情不高,等等。這是需要相對穩定的政策和時間來消解的。
20年來,國家對國內機床市場采取充分開放政策,用戶多偏好“洋貨”。工業領導部門的改革幾度曲折,現行業服務與協調的能力亟待提高。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力量削弱。企業因產品缺乏競爭力而缺資金,從而又影響技術研發能力。國有企業仍是機床行業的中堅力量,但國企的干部選拔、考核、激勵制度尚有諸多不完善處。
企業的興衰歸根結底取決于人(首先是一把手和領導團隊),如何把真正合適的人才放在關鍵崗位上,給他們施展空間,減少人為的干擾,應該是企業領導部門關注的中心問題,但我們至今還滯留在“產權”問題上爭論不休。
工業后進國在追趕過程中,處于先進國裝備制造業(或廣義的高技術產業)的強勢競爭環境,要發展自己的先進行業,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有很強的技術學習創新、產品開發的能力,這要求本國的體制、政策環境有利于本國的自主技術進步;二是有適宜的國內市場環境。全面封閉市場固然可以支持本國高端產業,但將失去交流和鍛煉機會;但不設防的全面開放,則國內可能被優勢的外國產品(技術)全面占領,沖垮自己的產業基礎。
所以,以“進口替代”為名的發展戰略,是產業技術政策和市場政策的組合,缺一不可。前者要求處理好政府干預和市場機制的關系,后者要求把握好市場開放的分寸。經驗說明,推進任一產業升級,必然要求包括“產業技術支持”和“市場適度保護”兩大方面的政策,缺了哪一方面都不完整,難以實現政策目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功實現了如此技術組合的,以歷史上的日本和近30年的韓國最為典型。
對后進國家來說,全面的開放和市場化,對應著“服從發達國主導的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的經濟發展戰略。多數發展中國家近幾十年聽從世界金融組織的建議,采取如此政策組合,效果如何,自有公論。
從長遠看,機床(以及裝備制造)業的生存和發展,首先在于國家層面的重視,正確的戰略思想,以及合適的政策組合。從近期看,要堅決支持骨干企業,不要讓它們被市場低迷和“私有化”喧囂的雙重壓力壓垮;國家對機床支持的專項(如04專項),最好通過設立正式的機構,改為常態的支持,針對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長期持續研發。
這方面最好的學習榜樣,就是德國的“弗蘭霍夫工業研究院”。沒有這樣的政府支持、市場機制共同作用的共性研究機構,片面、機械地強調“企業是創新主體”,是不符合我們裝備行業今天的具體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