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水環境面臨挑戰,COD(化學需氧量)全國環境容量承受能力是740萬噸,但是全國第一次污染源調查結果顯示,我們實際排放量有3000萬噸;氨氮環境容量不到30萬噸,但我們實際排放量達到179萬噸,都是好幾倍的差距!5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在“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上介紹。
從1994年大規模治理淮河至今,我國水污染只是有所減輕,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和控制。20年來全國治理大江、大河、大湖,從未間斷過,但實效與預期并不一致。
有專家透露,環保部牽頭制定的三項環保行動計劃之一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近日將上報國務院審議,其核心是關注工業廢水處理,提出至2017年前消滅劣V類水的目標。在政府和排污企業之外,依靠第三方機構治污被寄予新的希望。
引入民間資本,解決治污資金難題
“市長說,地下鋪了管網,把幾百億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見,我怎么能干這個事兒呢!”在一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調研時,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聽到這樣的聲音。
這也是政府主導水污染治理的困境。駱建華認為,工業污染治理之所以見效不明顯,是因為投入不足的問題一直存在。污染治理最重要的指標是投入,投入不到位,治理就跟不上。2010年開始的新一輪淮河治理,計劃5年投入160億元;遼河為了早點摘掉污染帽子,3年投入200多億元,但這些錢換來的僅是“有所改善”,離“人水和諧”、“東方萊茵河”的目標還差很大一截。駱建華建議,應該搞第三方治理,讓更多的資本進入污染治理領域。
“第三方治理”的提議能否落地并在未來得到推廣?今年年初,位于湘江上的湘潭市岳塘區,在治理重金屬污染重點區域竹埠港老工業區時,采用了第三方治理模式,率先進行試點。岳塘區政府與專門從事環境污染治理的高科技民營企業湖南永清投資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合資組建“湘潭竹埠港生態治理投資有限公司”,著力綜合治理重金屬污染。
近幾年,湘江重金屬污染的報道屢見報端,2013年,對湘江的治理保護成為湖南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湘江流域各地政府紛紛加大治污力度。但按照污染治理的常規操作——要么由排污企業出資,要么由當地政府投資,籌集治污費用存在很大挑戰。
但是,在竹埠港園區治理中,當地政府引入永清投資集團作為第三方機構,提供環保治理的專業技術與資金支持。該集團一位負責人介紹,永清投資集團將利用自身環境治理技術、工程管理、項目運作以及團隊優勢,對整個區域污染治理提出科學、系統的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方案,并提出科學的資金預算。
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在治理過程中,第三方不收取治污費用,而是在治理完成后,從治污成果中受益。岳塘區環保局一位負責人介紹,此番治理后,竹埠港的土地將從工業用地轉為第三產業開發,并整體規劃為生態新城。永清投資集團在完成竹埠港治污之后,還將與當地政府一道對該區域進行生態修復、開發土地新用途,并將其作為自身獲利的機會。
永清投資集團董事長、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劉正軍介紹說,我國過去10年的環保投入大致在3萬億元到3.5萬億元之間,而對照國外的治理經驗,要實現治理目標,環保方面投資至少需提高到每年GDP的3%以上(按2013年GDP約56萬億元計算,即年投入約1.68萬億元)。
劉正軍表示,目前資金已成為制約環保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僅靠國家財政投入顯然不夠。應該盡快創新治理模式,積極探索環境治理市場化機制,發展環保服務業,積極推廣“合同環境服務”模式(指用戶獲得了既定的環境效果,才付費給治理企業),大力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環境治理領域,在準入條件、稅收、技術、人才等方面予以積極扶持,為環境治理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