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后,霧霾問題發展迅速,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甚至東北老工業基地哈爾濱、吉林等地都出現了嚴重的霧霾污染。在7月28日召開的2014中國(北京)國際能源峰會上,多位專家表示,治理霧霾不能簡單去煤炭化,調整能源結構才是關鍵。
目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很多大學都在分析霧霾形成的機理,而北京作為首都,國際影響力大,霧霾形成機理的研究也比較深入。對于北京霧霾的成因,北京市環保局比較認可“內因外因相互作用”這種觀點。從外因來講,沿著北京周邊的外延圈,有接近3億噸水泥建材生產能力、3億噸鋼鐵的產能、3億噸原煤轉化為火電的能力,還有上千萬噸標箱的平板玻璃和石化工業,這些對北京霧霾貢獻率有接近1/3的比重。內因則大多是低空源,尤其是500多萬輛汽車產生的尾氣。北京的城市規劃導致高樓大廈數量眾多,不利于低空源的擴散,再加上外圍高架源向北京內部輸送,就是北京形成霧霾的重要原因。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王立杰表示,煤炭的利用帶來了霧霾,這點不可否認。但如果把霧霾主要歸結為煤炭,有點不公平。中國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經濟增長離不開能源的增長,在這期間,煤炭作為一次能源,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但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想快速改變是不現實的,只能逐步減少化石能源,特別是減少煤炭,同時發展新能源,這個過程至少需要20年。現階段,要在發展新能源的同時,緊緊抓住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在高效發電和煤化工方面做文章。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經濟司司長范必表示,現在限制能源使用的措施有很多,而且都是以治理霧霾為主,如:限煤、限電、限汽車等,但這些限制性政策作為公共政策出臺時,卻沒有告訴公眾這種限制到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減輕霧霾。“一直都是認為,限了比不限強,總能起點作用,但作為科學決策來講,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能源的使用是支撐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動力,在限制能源使用的時候,特別要考慮到對于整個社會文明進步會產生什么負面影響。”霧霾中的中國何去何從,面對這個問題,國務院參事徐錠明表示,2050年德國能源方案是“688”,即到2050年,德國可再生能源要占能源體系的60%,可再生能源發電要占80%,二氧化碳排放比1991年降80%。“在德國2050年能源方案中有一句話,能源方案就是要重塑德國,我們的能源革命要重塑中國。”徐錠明稱。
對此,范必也表示,能源結構的調整是一個長期過程,往往需要幾十年時間,不能一蹴而就。目前,煤炭的清潔利用是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在今年4月份召開的能源委第一次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新上一批高效、清潔的燃煤火電機組,促使火電廠轉型。在頁巖氣技術大幅發展后,全球化石能源儲量增加,使得中國減少煤炭使用、增加優質能源的使用變為可能,“從煤氣時代進入油氣時代,本身也是一種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