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牛東曉
2013年以來,持續的嚴重霧霾天氣橫掃我國多個地區,其中尤以京津冀地區最為突出,這一區域甚至多次出現超過6級的極重度污染天氣。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持續性霧霾顯著增加,主要原因是社會化石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增加。我國80%的PM2.5污染問題與能源有關,70%以上的溫室氣體與化石燃料燃燒有關。
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最近就電能替代方案的經濟性優勢和環保價值等問題專訪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牛東曉。他建議,“近期我國霧霾頻發,改進能源消費方式、緩解環境壓力已迫在眉睫,對于電能替代這一由電網企業推出的方案,值得在全國范圍內切實推廣!
替代性經濟優勢明顯
牛東曉見到本報記者后開宗明義。他表示,實施電能替代工程是有效緩解大氣污染、調整能源結構的重要舉措。
所謂電能替代,主要是指利用電力能源代替煤、油、氣等常規終端能源,通過大規模集中轉化來提高燃料使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進而達到改良終端能源結構,促進環保的效果。
據了解,作為電能替代工程的實施主體,今年8月15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了電能替代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在其經營區域全面啟動電能替代工作。方案要求國家電網所屬各單位面向終端能源消費市場,倡導“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的能源消費新模式,不斷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推進社會節能減排,提高能效,破解城市霧霾難題。力爭到2015年實現替代電量1000億千瓦時,到2020年,累計替代電量達到10000億千瓦時。
牛東曉認為,對于電能替代工程的推廣,從經濟性方面分析,其優勢明顯。
通過計算各類可燃性能源每單位量的等效電值,并根據各能源的現行價格折算成電價。結果顯示,原煤、天然氣、焦炭的折算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0.16元、0.26元和0.27元,雖然低于現行居民用電價格,但煤炭的消耗另含環境成本,且隨著能源價格比對關系逐步趨于合理,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將不斷上漲,電能對以上三種能源仍存在很大的替代可行性。而液化氣、柴油、汽油的折算電價高于現行居民用電價格,電能替代更具有經濟優勢。
根據各主要終端能源的污染排放量和環境價值乘積,計算終端能源產生1千瓦時電能能量值的環境成本。結果顯示,原煤和焦炭環境成本較高,分別為0.037元和0.026元;汽油和柴油次之,分別為0.014元和0.007元;天然氣和液化氣較低,在0.001元左右;電能則無環境成本。
環保價值凸顯
牛東曉進一步分析認為,方案除了具有明顯的經濟優勢外,其在環保方面更具可行性。
由于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能源資源緊缺,電能替代的實施也迎合了客觀需求,而這一地區恰恰又是近年來霧霾污染的高發地區。如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接受外來電力比重比較大的地區,“十二五”末,北京地區需從區外受電超過1330萬千瓦,受電比例約為60%。天津地區需從區外受電超過300萬千瓦,受電比例約為30%。電從遠方來,既能滿足當地能源需求,又能緩解環境壓力。
“電從綠色來”,這是牛東曉提出的電能替代方案的另一個優勢。隨著堅強智能電網的發展,電從遠方來得以全面實現。由此,來自綠色能源的電力也完成了對化石燃料的替代。
牛東曉認為,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電能替代工程,需依賴強大的電網做支撐。而目前,隨著我國特高壓輸電工程的推進,電能替代實施的基礎條件正在逐漸完善。如世界首條投入商業運行的特高壓線路,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投運3年多來,主要用于華北火電南送,大大緩解了化石能源匱乏的華中地區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又如待建的“荊門—武漢—南昌”特高壓工程,投運后將跨區輸入水電300萬千瓦,相當于為江西支援了一座葛洲壩(600068,股吧)電站,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1萬噸。
亟須加強政策推廣
“電能替代由于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建設具有積極作用,值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迸|曉表示。
電能替代的實施,首先需要強化政府政策的引導性。對于電能生產者,制定嚴格節能減排政策,采取“上大壓小”措施控制新建火電項目,同時鼓勵清潔能源發展,使得電能生產者經濟上具有可行性;對于電能使用者,鼓勵發展電能替代項目,比如扶持電采暖等政策,對居民相關改造進行適當財政補貼,提高用戶的積極性。
其二,電網公司應組織專業力量對市場各類企業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分析,充分挖掘潛在目標客戶,擴大電能市場。同時對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進行終端能源競爭力分析,尋找論證可能存在煤改電、油改電、氣改電的領域、行業和設備,實現新的用電增長點。
其三,有效引導普通用戶改變消費習慣,對于重點行業和企業,則進行針對性推廣,幫助論證電能替代的經濟性和穩定性優勢。
牛東曉表示,只有政府部門、企業和市場三者協同發展,才能最終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使電能替代工程真正成為一項利國利民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