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逐步棄核的"能源轉型"正經歷劇烈的"陣痛"。這是個面積不大但很富裕的發達國家,在激烈的反核民意促使下醞釀很久、有準備的能源轉變,真正實踐起來仍然問題多多,步步艱難。預示任何大國的能源轉變,準備要更加充分,計劃要更加周密,而行動要更加慎重。中國近年來環境惡化的進展速度、嚴重程度和影響深度超出想像,引起全民和全黨的警覺和深切關注。中國全局甚至局部的能源轉型非常急迫,但方案要非常慎重。京津地區"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的能源消費新模式,電力生產環節全力服務新能源發電并網,把6000萬噸煤炭燃燒推向周邊地區絕非"輕而易舉",反倒不如十年內就近建成20臺百萬千萬的核電機組,逐步淘汰燃煤電廠,影響更小,效果最好,而且簡便易行。
德國"能源轉型"的代價越來越昂貴,越來越不愿繼續下去了。鏡報周刊著文解釋電價為何上升,至今的做法有何重大差錯。但在總體上看還屬"陣痛"。
法新社9月13日據漢堡鏡報周刊報道:長途旅行從小步開始,這不僅是德國的民間智慧,聯邦環境部長彼得-奧特梅爾(Peter Altmaier)也很明白。所以基基督教民主聯盟的政治家已經把某些技巧匯編成手冊,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可更多促進能源轉變。總理默克爾非常喜歡談論這個"世紀項目"。
所以必須保證讓公民們知道及時消減他們支付電費的辦法。據政府預計,每張電費單中規定的生態電費份額從現在每度電5.3分上升到6.2-6.5分,使這個歐洲已經最高的電價再增加約20%。
漲價可追朔到國家憑空想出的大部分新征稅、附加費和各種稅金。然而養老金和哈茨IV方案(失業)補助并不隨電價上升自動調整,而且每年有30萬以上的家庭因未繳電費而被切斷電源。國際博愛和其他社會組織為此發明了一個單詞:斯特羅姆貧困(Stromarmut),或者"電壓貧困"。
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看,這個電價已經達到適合尋求歐元救助的量級。今年要強迫消費者支付200多億歐元的太陽能、風電和沼氣發電的電費,而其市場價最高也就是30億歐元。如若考慮間接損壞和生態電源無序擴張進入系統的后續成本,這種電源甚至值不了這么多。
電源類型不適當
因為太陽能板和風渦輪機有時發很多電,有時很少,取決于當天的時刻和氣候條件;有很多電源太小、太多和類型不適當的荒謬案例。如果電網的電源太多,風渦輪機的螺旋槳就必須減慢并停止轉動,然而理論上必須支付虛幻的發電量。另一方面,萬一夜幕降臨,風渦輪機突然減慢,電燈熄滅。那時,早就停下來的、老舊的燃油和燃煤電廠就必須重新開啟,這就是德國能源生產者為何去年比前年排出更多對氣候有害二氧化碳的原因。
褐煤回歸
令人驚訝的是,最好在安靜的黑森州格羅斯克羅岑堡看這出戲。在杜塞爾多夫市的德國最大能源供應商意昂集團(EON),多年來一直運營一家大型燃燒硬質煤的電廠。施陶丁格(Staudinger)電廠有五個發電模塊,最老的可追朔到1965年,更可笑的是以32%的熱效率運行。即使EON也認為是"經濟和環境上完全不可接受的發電機組"。
在極其昂貴的能源轉換中,一個最奇怪的進展是國家最大污染噴射魔怪竟然同時是最贏利的、老式、報廢的燃燒褐煤的火電機組。這在德國環境統計中留下一個骯臟的足跡。雖然在能源轉換的去年即2012年,10.2%以上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燃煤和褐煤的發電量各自增長百分之五以上。對這種令人不安案例,聯邦環境部長奧特梅爾的意見是:"這種進展不要成為一種趨勢。"
風能問題
政府對開發近海風電場寄予厚望。然而海上建造現場管理混亂。北海外博爾庫姆(Borkum)島的風渦輪機轉動著,卻與電網沒有任何聯系。明年以前電纜不可能敷設好,聯網之前系統要靠柴油機運行以防銹蝕。
政府正在全力擴張,計劃驚人。2020年近海風渦輪機的供電能力要達到10GW,理論上相當于八臺核電機組。為了吸引投資者,政府拋出最誘人的補貼條款:近海電力每度電的報酬是19分,比陸上風電約高50%。而且政府還解除了風電場運營者的責任風險。如若出現某種差錯,電力消費者要承擔各種損失。
雙方試圖推卸責任
競選過程中,雙方相互指責對方應對此災難負責,而聯邦政府更愿意完全停止談論能源轉型。然而,這個話題確實強有力地推到議事日程的邊緣上。
政府設立的壟斷委員會9月5日提交專題報告《能源轉換時代的競爭》,譴責那些令人不安的進展,斷言這個系統在獎勵最無效的電廠,對氣候變化毫無貢獻,威脅到供電安全,而且使窮人處于不利地位。提議對整個系統做緊急改變。
依據資料,網上都可查到,謬誤或疏漏之處,請批評指正。
依據資料:
1. 中國行業研究網,三條特高壓將加強向京津冀魯輸電,中國行業研究網,2013-11-14
2. 1AFP, German elections 2013, Energy, an election issue and luxury, Der Spiegel Hamburg,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Anton Baer, 13 Septembe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