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需要專業標準支撐
——深圳低碳技術研討會議側記
□ 本報記者 傅江平 通訊員 梁枝文
近日,深圳市標準化技術研究院召集了一場低碳技術研討會,研討會指出企業走低碳發展之路是一種必然趨勢,“碳足跡”、“碳交易”等一系列新的理念將植入企業產品屬性中,在歐洲和澳洲的各大企業“碳管理”已經開始普及。中國企業想跟上步伐,相關標準的引進和制定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經濟目前普遍處于轉型升級階段,低碳發展是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現在歐盟、日本、澳洲的產品已經開始實行了碳管理的第一步——產品碳標識。產品涵蓋食品、飲料、建筑產品、衣服、日化用品、燈具、餐巾紙等,中國企業在世界經濟環境下也面臨著同樣的要求。
產品的“碳足跡”的認證需要專業標準來評測,目前國內還沒權威的標準出臺,主要是引進英國的PAS2050和國際上的ISO14067標準。“我國‘碳’標準正在緊急的制定中并伴有一些相關的低碳激勵政策出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房慶說道。
雖然通過“碳足跡”認證可以提升企業節能減排意識,但一些仍我行我素的企業或“碳足跡”既定很高的企業(如鋼鐵)如何來約束呢?他們就需要花錢買進超出指標的那部分碳權份額進行抵消。這就要涉及到“碳排放權交易”這一新興的金融產品。《京都議定書》的簽訂意味著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的排放行為要受到限制,由此導致碳的排放權和減排量額度(信用)開始稀缺,并成為一種有價產品,稱為碳資產或碳產權。買主向可證實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購買減排額,碳排放權已成為新的類似股票的環境金融產品。目前,“碳交易”標準體系在歐洲、美國等金融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已經形成。
值得欣慰的是,作為改革的先行者——深圳在10月29日通過法制辦網站公布了《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征詢意見11月14日截止。作為發展中國家唯一一個正式啟動交易的碳市場,《辦法》一直受到各方關注,也是目前為止最詳細的碳市場試點設計思路,是深圳改革高質量的體現。
《辦法》的出臺不僅讓企業和家庭的節能減排變得有據可依,同時可以吸引人們的投資,不僅可以取得回報同時也為節能減排做出了貢獻,達到雙贏。《辦法》第三章,就企業每年碳排放的量化做出了詳細的規定,企業自行申報以后還要委托第三方審查。
“雖然,全國性的碳交易標準尚未出臺,但針對性的出臺了相關政策。”房慶介紹道:“一是稅收激勵:對節能節水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對環保準用設備優惠;節能服務企業營業稅、增值稅、所得稅優惠。二是對企業進行電價激勵:實行差別電價,執行節能減排的企業電價進行優惠。對不執行節能減排且排量增加的企業進行梯度加價;對耗能超過標準一倍以上的企業實行懲罰性電價。”
應對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低碳時代的到來已不可逆轉。節能減排、低碳發展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但也給我們企業帶來巨大的考驗。必須積極行動起來,及早更正自身的發展模式。更正就必須要有依據,但一味地參考國外經驗也不符合自己國情。德國的法伯和彼得森教授在傳授德國經驗的同時也給中國提出了建議——簡化出來就3個原則:自然;時間;公正。《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