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統(tǒng)一的大電網將亞洲40多個國家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這個氣魄雄偉的想法,因為近年來連接東亞、中西亞乃至歐洲的交通運輸網絡和油氣走廊的興起,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指引,日漸可期。
日前,聯(lián)合國亞洲及太平洋(601099,股吧)經濟社會委員會(以下簡稱“亞太經社會”)邀請亞洲多國專家、企業(yè)及投資機構代表,共聚烏魯木齊,探討建設一條穿越整個亞洲的“能源高速公路”,目的是通過打造泛亞洲區(qū)域的“超級電網”,使能源完成跨國配置。
可以想見,在30億人口的跨國經濟走廊上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這將對亞歐經濟的未來走向產生重要的影響。事實上,近年來,連接東亞、中西亞乃至歐洲的交通運輸網絡和油氣走廊不僅擁有具體的實施路線圖,有的已經變成了現(xiàn)實,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決策奠定了堅實的實現(xiàn)基礎。
“亞洲超級電網”動力何在?
在亞歐大陸這個地球寬闊的胸膛中,能源供需極不平衡。
東亞方向,韓國、日本屬能源消費大國,但供應能力薄弱,對外依存度均達90%以上,蒙古國煤炭、風能及太陽能蘊藏量巨大,消費市場卻有限,電力基礎薄弱;中亞方向,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油氣儲量豐富,希望尋找市場出路,與之相鄰的中國則希望開拓更多的能源供應渠道;南亞方向,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水電十分富集,供大于求,而附近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缺電人口有近4000萬人。東南亞同樣存在相似的情形。
“亞洲能源消費市場巨大,資源分布不均,各國在電力供需上具有互補性,因此,嘗試跨國界能源整合,可以解決一些國家迫切的供應難題,使區(qū)域能源結構更加平衡”,科技部高新技術司能源交通處處長鄭方能告訴本刊記者,“開展能源多邊合作已是當下各國解決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亞太經社會能源專家德里克·阿金森進一步解釋說,通過創(chuàng)建一個互相連通的“亞洲超級電網”,可以完成跨國電力交易和互聯(lián),促進區(qū)域能源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的經濟性,“這是未來亞洲集體的能源策略。”
這一構想引起韓國、日本的濃厚興趣。福島核危機后,韓國、日本重新評估核電的安全狀況,計劃減小其應用比例,但實現(xiàn)這一計劃必須有新的能源補充,可這對于供應本就“捉襟見肘”的韓日來說十分困難。韓國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金森頌坦言,“亞洲電網互聯(lián)對韓國來說,不僅是電力供應的問題,而且關乎未來的能源安全和能源結構。”
促進可再生能源利用是“亞洲超級電網”的另一個驅動力。斯德哥爾摩環(huán)境研究所埃里克肯普·本尼迪克說,無論是風能還是太陽能,都無法搬運,只能轉化成電來傳輸應用,氣候變化要求各國,不能僅設計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傳輸模式,必須設計一個以可再生能源為依托的輸送模式,而如果沒有大范圍調配的堅強電網,可再生能源的規(guī)模化利用就無法實現(xiàn),因此,實現(xiàn)泛亞洲區(qū)域的電力互通有助于突破風電及光電的應用瓶頸。
亞洲開發(fā)銀行此前一份研究報告稱,受人口密度大、經濟發(fā)展階段等因素影響,亞洲既是碳排放集中區(qū)域,也是承擔氣候變化的“脆弱區(qū)域”,受海平面上升、洪災等極端氣候影響最大。
參會專家一致認為,未來5~15年,亞洲國家應開展更加廣泛、緊密的電力合作,積極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比例。2012年,我國風電、光電裝機容量分別達6000萬千瓦和700萬千瓦,是全球“綠色能源”增長最快的國家。“風電和光電雖然清潔,但并不穩(wěn)定,在電網中比例不能過大。將來如果有一個容量極大的堅強電網,那么亞洲北部的戈壁荒漠就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教授徐洪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