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一場關于裝備制造企業與職業教育院校之間的合作對話在重慶市國際博覽中心舉行,組織者和參與者都希望通過這種校企之間的對話交流,能夠探討出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從而破解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難題。
產需結構失調癥結何在
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來了巨大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這也促進了職業教育院校的蓬勃發展。不過現階段的狀況是,很多職教學生進入工廠之后不能很快的進入工作狀態,二次培養成為不少企業不得不進行的必要培訓,造成這種產需結構失調的原因何在?
技能人才的培養并不簡單,合格的技能人才在培養過程除了知識的灌輸,更為重要的還是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而現代制造業正在處于高速發展中,制造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變化也很快,職業教育水平不能跟上制造業的整體發展速度是造成產需結構失調的重要原因。
“職業教育需要開放的思維,需要開闊眼界,眼界決定教育高度。”重慶市榮昌職業教育中心校長高翔認為裝備、師資、經費等因素制約了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質量和數量,這也得到了很多職業院校負責人的認可。“職教院校和企業應當在人才培養方面實現共贏,要在教學設備更新、師資力量和教學內容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合作形式上做到多元化。職教院校要為企業提供更多選擇,滿足不同企業的不同需求。”
對于校企合作雙方來說,更重要的是合作的內容要有真實體現,能做到共同招生,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同教學,共同評價,共同出資,建立有效溝通機制。“在設備更新方面,學校要跟上企業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更新步伐,企業也要給予這方面的支持。在師資力量方面,要從企業引進高水平的技能人才作為操作型培訓教師,企業的參與和支持力度也要增強。”高翔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將相應內容開發成課程傳輸給學生,如此培養出的學生才能跟上行業的整體發展,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
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成效顯著
國內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發展,業已開發出了多個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訂單式培養模式就是其中之一。職業院校根據企業需求,雙方共同商討制定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的,將企業文化理念和技術要點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了解未來的工作單位。如今,這種模式變得日益成熟。不過,這種合作的深度還不夠。學生的技能培養中,企業如何解決技能培養與生產任務的矛盾還需要解決。
另外一種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那就是企業出資與院校一起建立實訓基地。“作為全球規模較大的壓鑄機生產企業,技工和技師隊伍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我們與重慶工業技師學院合作成立壓鑄學院,建立壓鑄實驗室的同時,還建立了面向全國的壓鑄公共實習基地,這樣學生可以在工業環境里面得到充分的職業訓練。”重慶力勁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道清這樣介紹,“實訓基地還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學生實操生產的合格鑄件可以出售給企業,回籠部分資金。實訓基地也扮演生產者角色,成為良好技能操作者的孵化器。”類似的實訓基地目前在全國已有不少,如大連機床與天津輕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互相設立的“校中廠”和“廠中校”也很好的實現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此外,運行多年的集團化辦學也是對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的重要創新,是推動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徑。集團化辦學將教學鏈、產業鏈、利益鏈“三鏈”深度融合為主線,創新辦學模式、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整合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院校和社會組織等六個主體的力量,形成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校企合作凸顯質量
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更加重視相應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這樣,一定時間的實際操作訓練必不可少。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遇到空前的壓力,而教學的質量也決定了職教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來,以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著力點,職業院校廣泛搭建產學結合聯盟平臺,加強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內部機制建設,通過改革董事會(理事會)管理體制,改善企業參與的運行機制,創新“校中廠”、“廠中校”等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機制。
校企合作辦學進一步深化,學校更加注重校企合作的質量和規范。產學合作專業覆蓋率、校企共同開發的專業課程比例、企業兼職教師人數等均有提升。據了解,目前,校企共同開發課程比例達到8.1%。
“企業的生命是產品質量,質量保證是要靠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歸結到我們職業院校則靠我們培養的學生質量。”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科技處處長呂紅這樣認為,“因此,企業在校企合作中要更深入一步,介入到教學內容和方案的設計中,確保培養的學生符合標準;要參與到人才評價體系中,商討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式,了解學生可持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