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寒潮影響下多省拉閘限電的情況下,內蒙古的風機卻因為電力無法外送而大量閑置。據內蒙古電力公司稱,在夜晚用電低谷期,有80%的風電機組棄風停轉。
那么,陸上風機“有電送不出來”的情況,是否會在如火如荼的海上風電場再次上演?為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門采訪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
施鵬飛對記者表示,首先要做這樣一個計算:“舉個例子,設想方案,正負八百千伏的特高壓,送到江蘇來。包括把抽水蓄能算進去,把水電風電火電打口送過來,送到江蘇的電價,如果比江蘇海上發電還要便宜,那江蘇的海上風電應該往后推,不然用不完!
施鵬飛強調的是,在論及風電時,要算真正能市場消納掉的量,而不是裝機容量。“內蒙古那的國網公司也在開會,怎么把風電運到東部來,”施鵬飛說,“美國要是想用輸電線穿過各個州,因為要取得各個州的同意,所以會非常困難。中國還好點!
但是,西部風電向東部市場的遠距離輸送,必然帶來電網改造和新電網線路建設等一系列難題。動輒跨越上千公里的高價電,即使運到了東部市場,是否能被市場接受也是一個問題。對此,施鵬飛認為,如果這樣遠距離運輸在技術上出現了困難,送不過來,那再考慮使用海上風電。”
“總之是要在15%的大盤子下,進行規劃!(2020年我國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15%)“這15%的配額,要轉成電量,相當于3000億千瓦時,這必須是真正能消納掉的總量,而不只是發電量。”施鵬飛說。
而關于今年4月1日剛開始執行的《可再生能源法》修訂中,新提出的“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即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在總發電量中的份額進行強制性規定的“配額制”。
施鵬飛對本報記者表示,能源局的配額制,其中電力占多少,核電、水電、風電占多少,包括配額制里面還需不需要有綠色證書交易這套系統,都需要從負荷方面,電力方面,地方政府、電網公司各個角度考慮,要方方面面對上茬。
“這就可以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策略,”施鵬飛說,“‘大棒’就是保障性收購,是義務,而‘胡蘿卜’是電網接受電源時會增加成本,那么這種額外增加的成本會有可再生能源基金返回。”
“但是具體怎么用可再生能源基金,還需要落實。只有落實到電網公司,里面風電越多,效益越好,才會有積極性。國網也表態了,以前只能1個億,現在可以1.5個億,但是成本還要高,還要增加很多抽水蓄能站。首先有了總量的要求,細則再一層層往下做,去考慮到電源、輸電、消納方方面面的配合!笔i飛告訴本報記者。
在施鵬飛看來,細則上還在落實,而等待要有耐性,因為“必須要有這樣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