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十三五是我國從工業化中后期走向工業化后期的關鍵5年。當前,由發達國家發軔,全球已進入工業革命3.0時代、工業革命4.0時代。
“十三五”是我國從工業化中后期走向工業化后期的關鍵5年。當前,由發達國家發軔,全球已進入“工業革命3.0”時代、“工業革命4.0”時代。值得關注的是,與過去兩次工業革命有很大的不同,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和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是以一個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的姿態出現的。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加快形成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新格局,我國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從“工業革命2.0”向“工業革命3.0”的升級,并奠定“工業革命4.0”的重要基礎。
應對工業轉型升級的時代挑戰
2010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為19.8%,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但總體來看,我國工業體系是按照“工業革命2.0”時代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在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興起和國內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的特定背景下,我國傳統的工業模式不可持續的矛盾日益凸顯。
當前,全球產業鏈的調整與高端制造業競爭的加劇。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的重要歷史背景是發達國家的去工業化。目前,主要發達國家試圖奪回制造業優勢的勢頭非常明顯。奧巴馬政府明確提出要讓美國經濟“基業長青”,必須重振制造業。2013年,歐盟明確提出歐洲需進行“再工業化”以重振歐洲經濟,并將工業占歐盟GDP的比重由15.6%提升至2020年20%的總體目標。
與此同時,我國正在逐漸失去相對于新興經濟體的低成本優勢。據《德勤中國競爭力調查報告2011》數據顯示,目前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人力成本約為中國的50%。從制造業從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來看,越南大概是1000元,印度約為600元,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已經達到2500~3000元。
而相對于發達國家的低成本優勢也在減弱。例如,2003年我國制造業產品的成本平均比美國要低22%,但到2008年底已收窄至5.5%,2008年之后更是逐漸下降。按照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調查,美國的人力與能源成本比歐洲和日本低得多,到2015年美國的制造業成本僅比我國長三角地區高5%左右。
實現工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
“十三五”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以“互聯網+”為重點促進工業轉型升級。這就需要確立推進工業與服務業融合的基本目標,實質性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推動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化、全球化。
首先,需要實質性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水平,應把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占比作為“十三五”規劃的約束性目標。明確把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從35%提高到55%、占GDP比重從15%提高到30%~40%作為主要的約束性目標,并以此作為衡量結構調整優化的主要標準。為有效落實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目標,建議盡快制定“十三五”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專項規劃,并提出優化生產性服務業結構,以及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的重大任務。
其次,要實現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化。這就要以“互聯網+”推動制造業升級,形成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業、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戰略規劃,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到2020年,我國制造業基本普及數字化技術,實現機械產品全面應用數控技術,總體升級為“數控一代”,初步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智能化。
在實現制造業服務化方面,需要優化生產性服務業結構,運用大數據提升信息、研發、設計、物流、銷售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引導企業進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到2020年,在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珠三角形成一批引導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產業園區,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生產性服務業旗艦企業,在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改造傳統產業上取得明顯突破,初步完成工業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的轉變。
第三,要推動制造業的全球化布局。充分利用新興經濟體國家的低成本優勢拓展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空間,把握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契機,加快推動以高鐵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向東盟、中亞地區“走出去”,使中國制造業在中國與東盟、中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發揮重大作用;加快中國制造業向金磚國家“走出去”,向非洲地區“走出去”,強化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與合作;支持國內先進制造業到歐美發達國家實施高水平的并購重組,通過并購獲得重要品牌和技術專*,實現經營管理人才國際化,獲得本土化營銷網絡,實質性提升我國產業技術水平和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建立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產業鏈,實施跨國公司戰略,建立跨國生產和營銷網絡,形成我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市場整合和配置資源要素的能力,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