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與會專家看來,當前,融合感知、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結構仿生等新技術加速滲透,機器人產業逐步逼近變革躍升的臨界點,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遇和澎湃的發展動能。
技術持續創新 “機器人+”加速前行——聚焦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亮點
大模型增強機器人交互和推理能力,人形雙足機器人、智能仿生機器人等新產品涌現,工業機器人精度、負載能力逐步提高……《經濟參考報》記者從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獲悉,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我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2022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同比增長5.4%和9.6%。
下一步,多方將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迭代,加快機器人在細分領域落地應用,推動機器人創新產品不斷滲透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行業、各領域。
大會博覽會期間,全球約160家機器人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近600款先進技術和產品參展,其中60款新品是首次亮相,技術持續創新的活力可見一斑。
“大家好,歡迎來到全球機器人的聚會。”展區內,一款體重65kg的人形雙足機器人首次亮相。達闥機器人創始人兼CEO黃曉慶介紹,這款人形雙足機器人全身擁有60多個智能柔性關節,靈活的雙臂雙手可以收放自如、輕松抓取。“大腦”集成了多模態大模型RobotGPT,可以與人類進行更加自然流暢的情感交互。
“靈活的關節、精巧的控制,是機器人實現類人運動的關鍵。”黃曉慶說,團隊持續攻關機器人“剛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問題,其自身的柔性關節高度集成了傳感器和嵌入算法的芯片。在多個關節的協同下,機器人實現多樣化、精準化的移動和工作。同時,認知智能大模型技術讓機器人能夠舉一反三,在感知、決策、執行等方面更加智能化。
不遠處,多個仿生機器人集中亮相,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仿生機器人的皮膚和面部表情仿佛真人一樣生動。EX機器人聯合創始人李博陽介紹,這些機器人涉及仿真皮膚、機械結構、柔性機器人關節、運動控制等多項研發,是未來應用于遠程教學、直播等場景的雛形。
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英說,當前機器人產業進入技術創新密集活躍的發展機遇期。機器人融合人工智能、新型傳感、生物仿生等技術,逐漸具備全域感知、智能決策、準確執行等能力,成為新技術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各類創新主體的產出質量穩步提升,創新鏈條不斷完善,有力促進了機器人產業向高端化升級。”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大會上表示,中國不僅連續多年穩居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還在技術創新、高端制造、集成應用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機器人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273家,10家機器人企業成長為制造業單項冠軍。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同時,“機器人+”行業應用也在加速拓展。
走進“機器人+制造業”的主題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4臺工業機器人同步搖頭、轉身,高精度、高節拍地自主完成汽車點焊動作。
“汽車焊裝線工藝結構緊密,技術難度大、行業壁壘高,需要多臺焊接機器人精準高效、無故障穩定運行。”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汽車行業高級總監程虎豐說,搭載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統,機械臂焊接速度可達到2.2秒每一個點,這個數據基本上可與國際領先水平持平,目前已在多家知名汽車生產企業應用。
記者在現場看到,智能采摘機器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精準采摘,同時采集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影像數據;輕便的外骨骼機器人助力工作人員搬起重物來顯得毫不費力;電力巡檢機器人正加速應用于智能電網全流程……
會上發布的信息顯示,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92臺。服務和特種機器人不僅在物流、醫療、建筑等領域實現規;瘧,在空間探索、應急救援、公共安全等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與會專家看來,當前,融合感知、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結構仿生等新技術加速滲透,機器人產業逐步逼近變革躍升的臨界點,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遇和澎湃的發展動能。但也要看到,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也面臨著技術積累不足、高端供給缺乏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推動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今年年初,工信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
辛國斌表示,工信部將進一步深入推進“機器人+”應用行動,做強細分領域落地應用,加快成熟場景普及推廣,鼓勵新興領域先行探索。同時堅持創新驅動,建立用戶單位和機器人企業協同創新機制,面向行業應用需求,帶動一批高端整機、關鍵零部件和工藝軟件創新突破。
采訪中,不少企業表示,我國擁有豐富的機器人應用場景,將持續加快技術創新迭代,提升關鍵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拓展應用深度廣度,不斷助推生產和生活方式智能化升級。(記者 郭倩 實習記者 陳涵旸 李昱佑)
大模型增強機器人交互和推理能力,人形雙足機器人、智能仿生機器人等新產品涌現,工業機器人精度、負載能力逐步提高……《經濟參考報》記者從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獲悉,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我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2022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同比增長5.4%和9.6%。
下一步,多方將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迭代,加快機器人在細分領域落地應用,推動機器人創新產品不斷滲透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行業、各領域。
大會博覽會期間,全球約160家機器人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近600款先進技術和產品參展,其中60款新品是首次亮相,技術持續創新的活力可見一斑。
“大家好,歡迎來到全球機器人的聚會。”展區內,一款體重65kg的人形雙足機器人首次亮相。達闥機器人創始人兼CEO黃曉慶介紹,這款人形雙足機器人全身擁有60多個智能柔性關節,靈活的雙臂雙手可以收放自如、輕松抓取。“大腦”集成了多模態大模型RobotGPT,可以與人類進行更加自然流暢的情感交互。
“靈活的關節、精巧的控制,是機器人實現類人運動的關鍵。”黃曉慶說,團隊持續攻關機器人“剛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問題,其自身的柔性關節高度集成了傳感器和嵌入算法的芯片。在多個關節的協同下,機器人實現多樣化、精準化的移動和工作。同時,認知智能大模型技術讓機器人能夠舉一反三,在感知、決策、執行等方面更加智能化。
不遠處,多個仿生機器人集中亮相,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仿生機器人的皮膚和面部表情仿佛真人一樣生動。EX機器人聯合創始人李博陽介紹,這些機器人涉及仿真皮膚、機械結構、柔性機器人關節、運動控制等多項研發,是未來應用于遠程教學、直播等場景的雛形。
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英說,當前機器人產業進入技術創新密集活躍的發展機遇期。機器人融合人工智能、新型傳感、生物仿生等技術,逐漸具備全域感知、智能決策、準確執行等能力,成為新技術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各類創新主體的產出質量穩步提升,創新鏈條不斷完善,有力促進了機器人產業向高端化升級。”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大會上表示,中國不僅連續多年穩居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還在技術創新、高端制造、集成應用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機器人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273家,10家機器人企業成長為制造業單項冠軍。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同時,“機器人+”行業應用也在加速拓展。
走進“機器人+制造業”的主題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4臺工業機器人同步搖頭、轉身,高精度、高節拍地自主完成汽車點焊動作。
“汽車焊裝線工藝結構緊密,技術難度大、行業壁壘高,需要多臺焊接機器人精準高效、無故障穩定運行。”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汽車行業高級總監程虎豐說,搭載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統,機械臂焊接速度可達到2.2秒每一個點,這個數據基本上可與國際領先水平持平,目前已在多家知名汽車生產企業應用。
記者在現場看到,智能采摘機器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精準采摘,同時采集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影像數據;輕便的外骨骼機器人助力工作人員搬起重物來顯得毫不費力;電力巡檢機器人正加速應用于智能電網全流程……
會上發布的信息顯示,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92臺。服務和特種機器人不僅在物流、醫療、建筑等領域實現規;瘧,在空間探索、應急救援、公共安全等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與會專家看來,當前,融合感知、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結構仿生等新技術加速滲透,機器人產業逐步逼近變革躍升的臨界點,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遇和澎湃的發展動能。但也要看到,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也面臨著技術積累不足、高端供給缺乏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推動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今年年初,工信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
辛國斌表示,工信部將進一步深入推進“機器人+”應用行動,做強細分領域落地應用,加快成熟場景普及推廣,鼓勵新興領域先行探索。同時堅持創新驅動,建立用戶單位和機器人企業協同創新機制,面向行業應用需求,帶動一批高端整機、關鍵零部件和工藝軟件創新突破。
采訪中,不少企業表示,我國擁有豐富的機器人應用場景,將持續加快技術創新迭代,提升關鍵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拓展應用深度廣度,不斷助推生產和生活方式智能化升級。(記者 郭倩 實習記者 陳涵旸 李昱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