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這樣一個悖論:一方面,企業之間為了吸納人才,填補崗位,紛紛進行“人才大戰”;而另一方面,它們又在不斷加快生產自動化的步伐。這就意味著,高技術人才愈發變得必不可少,而大多數普工則顯得可有可無。因此,人們現在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的話題,一場人類與機器的較量:機器人會搶走人類的飯碗嗎?
我們現如今的工作方式從何而來?這就要從公司制度建立之初說起,或更準確地說,要從當代企業制度下公司的建立說起。羅納德·科斯早在1937年其著作《企業的性質》中描述到,現代企業的誕生,是由于通過企業內部交易的成本要比市場交易成本低得多。由于成規模的公司能最小化交易成本,于是企業就誕生了。
企業需要前瞻性,他們仰仗精準的預測和計劃來確保合適的資源出現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以滿足他們預期的市場需求。如果前期計劃精確,那么這些市場模型將會十分高效。但一旦出現突發事件,模型便失去了作用。正因如此,大多數企業的領導才會如此大費周章地制定流程及標準化生產,就是為了追求前瞻性,這也注定了這類工作可以輕易地實現自動化。但諷刺的是,這些仔仔細細、兢兢業業遵照流程操作機器的工人們卻不知道自己將要被機器取代了。畢竟,機器遠比人類的可預測性更高(也比人類更易管理)。但是世界需要創造力。不斷加劇的市場競爭和不確定因素的增多,決定了企業必須擁有其自身的創造力來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同樣的,我們也需要這種創造力讓機器為人類增加工作機會,而不是取而代之。那么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重定義工作的性質,然后是企業的性質。
早在互聯網和機器人存在的問題之前,企業存在問題就已經得到了回答(還是因為交易成本的關系)。然而,隨著電子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政府管控的日益減少,不同公司實體之間的交易成本急劇下降,企業的境外采購和加工、Microwork、以及企業間的經濟共享等早已司空見慣。
這樣一來,企業建立的初衷就被弱化了,以后企業的意義何在呢?難道說,大型企業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消失么?不,他們的存在還是有意義的,但其與如今的意義卻大不相同(更不用說與過去的意義相比)。那企業如今存在的意義又是什么呢?是對人才的培養。通過在企業工作,工人們能比單純自己干學到的更多,成長地更快?墒乾F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因為規模效率——以及它所要求的前瞻性,已經極大地威脅到了工人的規模學習。因此,這種學習,人才的培養和創造力的獲得要求現在的企業必須冒險嘗試,而且要能夠承擔其失敗的風險。如果企業執意堅持經周密設計的標準化大生產,那他們哪有機會去改善和嘗試,又怎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一些企業已經開始逐步嘗去創造一種工作環境,讓工人能夠在崗位上不斷地學習和發展,而不是將他們關起門來進行培訓。豐田在自家汽車裝配工廠車間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借鑒,因為它重新定義了一線工人在基礎工作上所應具有的創造力。工人們在流水線上一旦發現了一個問題就必須馬上進行處理,而不是傳統地向上級報告等待他人來維修。如果該問題無法立馬得到解決,工人們就會暫停整條流水線,在專業團隊的指導下解決該問題。暫停流水線的工人會被視為英雄,而不是累贅,因為一個技術問題的出現能為整個工廠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使其在將來有更好的表現。
再舉一個例子。當年史蒂夫·喬布斯收購了皮克斯動畫公司,成了老板,然后就竭盡腦汁地為公司新大樓設計布局。他的設計理念之一就是,公司的衛生間和休息區必須在大樓房間的中心位置,這樣一來不同部門的員工想上廁所或者休息的時候,就必須離開自己的辦公區域匯集到一處。員工餐廳的取餐處則被故意設計得很狹小,這樣員工就不得不排隊來取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