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2007年我剛入光伏行業的時候,正趕上海外上市潮方興未艾。那會兒道行尚淺,根本不知道各種投資人的差別在哪里,統一管他們叫“有錢人”。這是一個極美好的時代,各個光伏企業都這樣,不差錢,以至于2009年有PE到展會去主動約見企業負責人時見面就問:“貴公司擴產嗎?我們想投資。””雪上加霜;“雙反”是因為傾銷;傾銷是因為惡性競爭;惡性競爭是因為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因為光伏項目一窩蜂上馬;光伏項目一窩蜂上馬的推手是:資本。有人這么說:協鑫如果沒有資本,中國的硅料就不會過剩;六大六小如果沒有某行資本支撐,可能也就沒有“雙反”了。政策催生的,可以這么說,所有的光伏企業根本上還是靠政府在養活的,因為成本的問題,它不能完全市場化,這是光伏行業的業態之一。此外,光伏產品的銷售是按照發電量來計價,這既公平也不公平。公平之處在于:單位面積下你發電效率高,你就能多盈利。不公平之處在于:一個工業產品并非只有發電量一個指標,如果我花錢做了其他工藝改進,比如防腐蝕防鹽霧,這方面的投資不能帶來發電量的提高,因此無法變成經濟效益。獨特的計價方式導致的產品同質化嚴重,這是光伏業態之二。一個吃皇糧、沒有市場化的行業,并不適合高速發展。
中國的投資格局大多數都是學習華爾街模式,也就是說,大多數投資人是財務投資人而不是實業投資人。你想創業,來了一個投資人給了你一筆錢,他管財務,還跟你商量這個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這叫財務投資人;你想擴產,來了個業界大拿直接控股了你的公司,給你錢,還把他以前的經驗拿出來教你如何運營,這叫實業投資人。財務投資人和實業投資人的表面區別在于:后者介入生產和運營而前者不。可實際上他們的區別在于:后者十分熟悉行業而前者不。說白了,實業投資人是行家,財務投資人是外行。前者可以給你很多經驗甚至是專業團隊,而后者就是土豪,除了資金,其他資源極少。不知道是運氣問題還是概率問題,我從業7年來,見過的光伏行業的投資人,竟然都是土豪。我把土豪的毛病歸結為幾點:不懂業態,外行指揮內行;不懂管理,團隊跟不上;急功近利,撈一票就走。
恕我直言,雖非全部但是也有不少的投資公司,起初還是十分謹慎和嚴肅的,到后來(約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每個投資人心里都特別清楚:只要投得進,三五年內是筆好買賣,三五年后他們反正撤出了,這之后發生什么跟他們沒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