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城郊的酒泉工業園區,曾是沉睡了千年的戈壁灘。如今這里一座座充滿現代化氣息的高大廠房鱗次櫛比,一臺臺大功率風力發電機被成功組裝,一輛輛裝滿風機葉片的車輛在園區穿梭,一塊塊光伏發電板在工人們的精心編制下“現身”……歷經14年的建設,這里已成為西部最具潛力新能源裝備制造業“航母”。
昔日戈壁灘今日新能源基地
走進肅州區東洞灘光伏產業園,一片片整齊劃一的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它們點綴著這片大地,已經成為了廣袤的戈壁灘上最耀眼的美景。
“去年3月份開工建設,7月底朝陽50兆瓦電站就已經全部建成,開始并網發電,需要耗時至少半年多的工程僅僅4個多月就完成了。”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東洞灘1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完成這個項目,工作人員是從陽光電源合肥總部過來的,克服氣候不適應、生活不習慣等各種困難,在園區里創造出來了工期縮短2個月的奇跡。
這僅僅是東洞灘光伏產業園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
看到陽光電源的項目進展,其他入駐企業也不甘落后,大家你追我趕,整個園區內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為了給企業創造良好的入駐環境,讓更多的企業棲息在肅州這片廣袤的戈壁綠洲上,肅州區投資了5600多萬元對園區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
正是因為肅州區親商、敬商,對企業的大力支持,無論是本地企業還是外地企業均紛紛聞訊而來,扎根在了這片雄厚的土地上。目前,全市已引進金風、正泰、航天萬源、京城控股等國內行業知名企業,建成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50家,形成了年產風機2000臺,葉片3000套,光伏電池組件300兆瓦,逆變器1000套,風機電機500套的生產能力。
昔日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如今崛起了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基地。
聞“風”而來
回首發展歷程,酒泉市工業園區通過走“園區興工”之路,帶動工業布局調整,實現了由鄉鎮工業向園區工業轉變。
2000年底,肅州區開始規劃建設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的工業園區,通過走“園區興工”之路,帶動工業布局調整,實現由鄉鎮工業向園區工業轉變。
2008年,肅州區搶抓建設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歷史機遇,乘風而上,借光發展,在園區內規劃“園中園”,開始建設10平方公里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重點發展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光伏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關聯制造產業和配套服務業。
同年5月,酒泉市委、市政府通過客觀判斷市情,針對各縣市競相上馬裝備制造產業項目的熱情,果斷作出決定,“除部分塔筒制造企業外,其它風電裝備制造業一律入駐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這為園區的集聚壯大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一批批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聞“風”而來。園區先后與風光電裝備制造領軍企業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方電氣以及風機總裝知名企業中復連眾、中材科技、中航惠騰等簽訂入園協議
2013年,風電開發建設總容量累計已達到1020萬千瓦,光電開發建設總容量累計已達到3276兆瓦,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4.6億元,實現收入115.8億元。
新能源裝備產業的發展不僅為新能源發展提供了裝備支撐,有力促進了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且新能源裝備制造業也成為酒泉市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發揮了重要的引領、輻射作用,為工業轉型跨越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資源換裝備拉長增粗產業鏈
201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酒泉工業園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酒泉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現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 酒泉工業園區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又一“春天”。
當昔日的戈壁荒灘成為了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園區,酒泉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看到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取得的巨大成績的同時,酒泉人也應正視存在的突出問題。從現有企業層面來看,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大都以設備組裝或簡單加工為主,高科技、精深加工的產品少,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程度低,產業鏈條短,可持續發展能力弱;上下游缺乏有機銜接,產業鏈節點缺失較多,有的產品產能過剩,有的還是空白;部分企業的產能沒有與資源配置有效對接,訂單較少,不能滿負荷生產,效益不高甚至虧損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阻礙了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影響了酒泉市工業強市戰略的實施。
今年4月,酒泉市出臺了促進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資源換裝備、以市場換產業。對新建風機主軸、齒輪箱等重要節點項目的企業,安排資源配置指標;對大量使用本地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產品的企業,適當配置資源,鼓勵企業做大做強,拓展發展領域。
通過補鏈、搶鏈,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思路,圍繞現有產業鏈條的缺失環節,制定最優惠的政策,引進落地,打造完整的產業鏈。積極引進光熱發電設備,力爭在我酒泉市建成西北第一個光熱設備制造產業園。
另一方面,酒泉市也在及早謀劃引進風光儲輸設備、太陽能汽車、分布式光伏電站等高端設備,把該市打造為全國重要的光伏光熱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