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環境調研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近日在上海市發布。《白皮書》是由《第一財經日報》多位記者經歷一年時間,赴松花江、瀾滄江、遼河、長江、黃河、漢江、珠江七大流域進行實地采訪寫成的。
《白皮書》調查了七大流域現狀,結合大量權威的數據進行歸納,客觀呈現了當下水環境現狀中水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流域內面臨水質型缺水等問題。水環境治理面臨的難題是由于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增加,導致河流無法消納,重金治污收效卻不盡如人意。
水資源總量短缺且分布不均
《白皮書》顯示,我國水資源總量位居全球第六位,但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原因是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2500立方米左右,對比全球人均的12900立方米,這一數字僅為世界的1/4、美國的1/5、俄羅斯的1/7、加拿大的1/50,排世界第110位。
實際情況也許更糟,因為中國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南方擁有4/5的水,但北方卻有1/2的人口和2/3的農田。隨著國內河流數量的減少,用水量和廢水污染排放增加,情況只會更加嚴重。有專家預計,未來15年,中國將從輕度缺水轉為中度缺水。
2013年3月國家水利部發布的《第一次全國水利調查公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左右的河流約有2.3萬多條,比上世紀90年代的統計減少了2.7萬多條。也就是說,中國近20年內河流減少了一半以上。
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河流數據大幅降低,一方面確有一些河流因氣候變化、社會經濟發展等而萎縮消失;另一方面,此次普查利用了更精確先進的手段和技術,也是原因之一。但是,中國河流數量大量減少是不爭的事實。
水利部自1997年以來,每年發布中國水資源公報, 根據公報所提供的數據進行比較發現,1997年~2011年,我國水資源總量呈逐年減少的趨勢,14年間共減少4598億立方米。
必須重視發展和資源的失衡
《201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稱, 長江流域水質良好,珠江流域水質為優,黃河、松花江、淮河和遼河流域水質為輕度污染,海河流域水質為中度污染。
近年數據顯示, 七大水系中, 長江、珠江水質相對較好, 海河污染最為嚴重。以2012年為例, 長江、珠江流域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達到86.2%和90.7%;黃河流域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達18%;海河流域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達到32.8%。但這并不意味著珠江、長江流域的情況十分樂觀。總體來看, 黃河、海河流域水量較小, 污染更表面化;而長江和珠江按照目前的測量指標,平均達到Ⅱ類標準,也只是一個相對概念。
在松花江調查中,哈爾濱市環保局人士就向記者坦言, 自“十一五”規劃開始, 生活污水就已經超過工業污染成為對水體污染“貢獻”最大的污染源,比例達56%以上,大大超出了哈爾濱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以珠江為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廣州就已開始對城市河涌污水進行治理。2008年,廣州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是622億元,但在治水方面的投入將近500億元,但實際效果并不很明顯。
梳理國家水利部自1997年~2011年間的《水資源公報》, 發現水資源總量在不斷減少, 但總用水量以及廢水排放量卻逐年增加。14年間中國用水總量增加了541億立方米。如果不徹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排放總量,所有的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無法根本上解決水污染的問題。這背后體現出的是城市經濟發展和水資源之間的失衡。
通過對七大流域的調查發現,盡管7條流域各有各的特點,但總體可以勾勒出整個中國水資源的現狀以及面臨的實際問題:水資源匱乏,污染不容忽視,治理難、成本高,管理體制機制存在漏洞等。而這所有的問題,集中體現于一點就是缺水。
松花江:
污水處理價格有待提高
松花江流域經過近幾年全面治理,效果比較顯著。其中,為了解決污水處理廠長期虧損的問題,哈爾濱等地采取了許多措施。
按照龍江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福貴的說法,這兩年政府有了獨立賬戶提供污水處理的費用,即財政專項補貼,所以長期欠費的狀況已經有所改善。
據記者了解,哈爾濱市居民每月繳納的水費為3.2元每噸,其中0.8元為污水處理費。也就是納稅人在用水的同時,也會為自己的生活污水和企業的工業污水埋單。
然而,隨著近幾年財務費、人工費和電費等費用的上漲,污水處理的成本也逐漸上升。污水處理廠實際拿到的價格是每噸污水處理價格0.67元。張福貴說:“保守估計,目前污水處理廠是保本運營。” 張福貴正在和政府商量提價,希望能調至0.7元~0.8元。
瀾滄江:
水電建設帶來缺水危機
“亞洲水塔”瀾滄江承載了云南經濟振興希望的水電。但出于種種原因,水電大省云南目前卻面臨著棄水的重壓。而水電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的爭議、移民問題一直存在。
雖然守在瀾滄江江邊,埡口田農民卻只能望江興嘆。老陳等農民說,一是離江太遠,取水困難。此外,瀾滄江地勢低,想要從江里引水,必須借助水泵,但高昂的電費支付不起。2000年農網改造后,埡口田總算是“天天有電了”,但想要灌溉,還是不可能。
記者了解到,瀾滄江水量雖然充沛,但結構性缺水問題嚴重。因為地理環境特殊,水的地勢低,居民居住的地勢高,因此引水的成本昂貴;同時,由于水電站建設,修建大壩蓄水,導致小的支流干涸,這曾經是周邊居民賴以生存的水的來源,最終卻導致中上游部分地區,沿江居民反而無水可吃、無水可用。
遼河:
產業調整推動治污
20世紀90年代,遼河被認為是全國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有歷史數據顯示,每年排入遼河的污水總量高達16.8億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約為41.18萬噸。根據遼河流域4條干流及其支流的主要檢測斷面數據顯示,全年水質以劣Ⅴ類為主。
2008年以來,遼寧累計投入治理資金達300多億元,至2012年底遼河流域6條干流和54條主要支流的水質消滅劣Ⅴ類,摘掉了“重度污染”帽子。遼寧省環保廳遼河流域水污染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陶寶庫稱:“遼河真正能治好,還是靠產業。”河流治理更深層次的是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和城市空間布局的規劃,是堅持以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結果。
當地環保官員認為,無論從環保還是經濟的角度,都應該關閉經濟貢獻小、污染排放大的造紙企業。因為企業交的稅收根本不抵地方政府針對企業的治污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