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發改委和工信部近日聯合下發通知,從6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空調等五類高效節能家電產品不再享受中央財政補貼政策。在此背景下,人們對補貼政策的效果進行了深入思考。觀察人士認為,對農業等弱勢產業和低收入階層等弱勢群體需繼續堅持補貼政策,應進一步規范發放程序,增加透明度。同時,補貼政策不應繼續充當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政策著力點,對那些臨時需要支持的行業特別是一些市場競爭行業應慎用補貼政策,尤其不能迎合企業的去庫存需求,通過補貼幫助企業消化過剩產能。
首先,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會透支消費。以家電補貼為例,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增速下滑,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成為一段時間內的政策著力點。有關部門相繼出臺家電下鄉、以舊換新和節能補貼等政策,給家電行業帶來較大發展機遇。家電企業業績在2009年、2010年出現大幅增長。隨著時間推移,業界看到刺激政策空間有限,政策效應在2011年出現遞減,2012年家電企業業績增長趨緩。
應當看到,補貼政策在短期內確實促進家電銷售,政策效果明顯。但是,如果補貼政策不適時退出,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家電市場造成透支。屬于耐用消費品的家電的消費周期通常為三至八年,提前購買就意味著未來很長時間內難以再次出現同類消費行為,補貼政策會在一定程度上打亂家電行業固有消費周期。政策對市場透支需企業在較長時間內加以消化。
其次,企業易患上補貼依賴癥。從光伏補貼、新能源補貼及家電補貼等行業性補貼看,補貼政策副作用是一些廠家在市場向好時盲目擴充產能,一旦消費收縮后就造成供求失控,對行業造成更大影響。
家電業最近三年來一直在“靠政策吃飯”,某些企業甚至患上“補貼依賴癥”。另一個例子是光伏行業的金太陽補貼政策。這項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一直在打企業“鉆漏洞”與政府“打補丁”的博弈戰。一些企業圍繞補貼政策跑項目、騙補貼、拖工期和以次充好等傳聞不絕于耳,甚至補貼政策成為很多企業能否經營下去的關鍵。
由此看來,補貼政策不宜長期實施,最終還應通過市場力量促進行業發展,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再次,補貼政策易帶來貿易爭端。以光伏業為例,近些年,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頻繁遭遇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如果在國外市場遭遇重創,昔日風光的光伏企業可能會面臨全行業虧損。
補貼政策之于行業,有時候就像膨大劑對植物的作用一樣。過多的行業保護確實在短期內讓企業業績披上亮麗外衣,但是如果不適時調整,就會從根本上破壞公平競爭環境,消弭企業家創新精神。植物往往只有經歷風雨,才能結出健康的碩果,而過多的扶持只能讓一個行業變得缺乏競爭力。
所以,補貼政策出臺應該著眼于行業長期發展,促進產業和技術升級。有關部門用好補貼政策的關鍵在于讓補貼退出競爭性領域。從根本上說,只有通過市場自由競爭才能讓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