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多哈氣候大會于2日進入休會期。由于之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在各自利益上互不相讓,致使大會談判始終處于一種膠著狀態,也導致整個會議無實質性進展,可謂是“一地雞毛”。甚至,已經空談了七年的《京都議定書》就此作廢。目前,大會圍繞減排各方都寄希望于各國部長在2日和3日陸續抵達多哈后,希望能夠在更高的政治層面上解決此前談判中存在的爭議,讓會議走向出現可喜的一步。
《京都議定書》成爛攤子
此次大會,對于《京都議定書》內容的談判成為了萬人矚目的焦點。據了解,在多哈氣候大會第一周的談判中,爭議較大的問題首先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能否按期實施。發達國家要求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后產生的冗余排放配額轉入第二承諾期。發展中國家對此持反對立場,并要求在第二承諾期結束時取消所有剩余排放配額。
美國在過去一周里3次因阻礙氣候變化談判被民間環境組織評為“化石獎”。日本、加拿大、新西蘭和俄羅斯已明確表示不會承諾《議定書》第二期減排目標。大部分西歐國家更傾向于保有《京都議定書》的實際減排效力,對冗余排放配額加以限制。波蘭則堅持要將這些配額全部帶入第二承諾期乃至2020年之后。此外,歐盟與小島嶼集團和非洲集團之間仍在圍繞承諾期是8年還是5年爭論不休。
事實上,《京都議定書》第二期的談判從2005年就已經開始,截至目前已歷經了7個談判年頭。“7年都過去了,發達國家總是不接受他們本應該履行的減排指標,時間拖到最后,剩下一個爛攤子。如果發展中國家不接受,反要被指阻礙談判。”上述人士表示。
歐美不愿提供減排援助
在會上,發展中國家呼吁發達國家向其提供更多資金和技術,以幫助其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
在技術轉讓問題上,發達國家以保護知識產權為由,對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綠色技術設置重重障礙,美國甚至在會上明確表示技術轉讓已經不用再談。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前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說,發達國家在這一問題上富有歷史責任,知識產權只是發達國家不愿承擔責任的一個借口,只要發達國家政府認真對待這一問題,是有很多途徑可以解決的。
在資金的問題上,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在2013-2020年之間的資金支持上,要做出資金分配計劃的路線圖,以便在2020年達到1,000億美元的資助水平,資金主要來自公共基金。其中,2013-2015年的中期需求,數額應該至少翻番達到共600億美元。但發達國家對于落實資金問題,一直閃爍其詞。
會議上,新西蘭等發達國家聲稱從2010年至今,32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已經到位、超過300億的早前承諾,然而對這個數字是否屬實,會場內也是眾說紛紜。總體來講,發達國家打心里不愿意“割肉”支援發展中國家進行減排任務。
民間要求大會有作為
面對發達國家對于減排的搖擺態度,許多環保組織均表達了不滿。先是將“阻礙氣候變化談判”的美國評為“化石獎”,而后又有數百名環保人士1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游行,要求在這里參加聯合國氣候談判的各國政府代表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加緊努力,有所作為。
這次游行由綠色環保組織發起,主題為“唯一的環境、唯一的人類、唯一的地球”。
一名來自剛果的年輕游行者表示:“我們呼吁與會代表,特別是阿拉伯與會代表,利用好這一時機采取行動,為達成‘氣候公正’而努力。”
另一位來自北美部落保護區的游行者說:“我們來到這里是為了向領導者傳遞一個強烈的信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母親,我們必須保護好她,因為這關系著地球的未來和人類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