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歐盟宣布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啟動反傾銷調查,涉及我國全部光伏電池出口73%,金額204億美元,對我國已是艱難過冬的光伏產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據《證券日報》9月10日報道,根據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發達國家貿易摩擦的特點,凡是我對其出口量連續兩年以兩位數增長,且占其市場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往往會發生貿易摩擦。就光伏產業而言,美國如此,歐盟也如此。并無例外。
從全球光伏產業鏈看,我國處于主導權很弱的地位。核心技術所有權不在手中,多晶硅和關鍵設備大量依靠進口,沒有強大的國內市場作為主要依托。雖然光伏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但從迅速崛起到進入冬天,只有短短幾年,而且很多是低水平重復,沒有走上高端。這種發展方式是很難持續的。
我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是普遍共識。但不完全正確。這種過剩只是相對的。從絕對量看,我國光伏產能距市場潛在容量還有一段距離,并不過剩。相反的是,我國國內光伏市場,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那么,我國之所以出現產能過剩,根本原因是國內市場狹小。技術和體制上的障礙,造成發電成本過高,并網率低下,都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因此,我們在高度重視、全力奮爭對歐光伏案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全力開發國內市場。
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努力提高并網技術,并努力補貼過高的電價。各國對光伏發電均有補貼。德國、意大利近年補貼大約在50億歐元左右。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差別很大。可考慮多種方式。例如大規模并網發電主要用于光照資源豐富的地區。更多地方光伏可用于局網,解決社區用電,家庭用電。要使新建的樓宇變成一個個單獨的發電廠。這恰好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種體現。光伏還可用于供暖和熱加工。總之,應從每個地區的實際需要出發,避免把發展光伏產業作為政績工程。國家對光伏產業的補貼,主要提供給用戶。這將有利于良性和理性發展,避免依靠財政支持而盲目擴張產能。
此外,要使國內光伏產業穩定而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實現重大技術進步,乃至突破。一些發達國家正在研發非硅材料的太陽能發電技術。如果成功,很可能帶來太陽能利用的重大飛躍。我們應當力爭后來居上,積極研發,并努力同世界一切優秀成果積極合作。通過相互投資,或戰略合作等形式,鼓勵在中國或美歐、以色列建立聯合研發、示范基地,乃至生產、銷售、融資中心。相信,通過政府、研發、生產和用戶的共同努力,我國光伏產業一定會迎來春天,走上一條可持續的、更高端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