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持續升級,中國2009年首次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同年中國燃煤碳排放超過美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0%。受國內資源保障能力和環境容量制約,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期間計劃將全國能源、碳排放強度指標分別降低16%和17%。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需要以準確可靠的能源統計為基礎,否則將有可能淪落為各級政府之間的一種數字游戲。 今年3月出臺的《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更是明確規定:要將全國2015年的煤炭產量和消費總量都控制在39億噸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必須意識到,以上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需要建立在準確可靠的能源統計基礎上。中國雖有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及太陽能光伏制造業,不過由于國內能源需求增長迅猛,加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賦存格局,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在中國能源行業的重要性將長期居高不下。 有鑒于此,化石能源領域的以下統計問題在“十二五”期間有必要予以優先解決。 煤炭散亂的困擾 當前,國內煤炭統計數據堪憂,并直接影響了煤炭行業各種規劃目標的社會公信力。早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國家計委為了整治國內煤炭行業的亂象,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大規模關停遍地開花的小煤窯。不過出于保護地方稅收的考量,加上焦煤領域屢禁不止的腐敗現象,國內很多產煤區的地方政府選擇消極對待中央政府的行政性指令,這導致了國內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的煤炭統計數據嚴重失真。 地方政府大規模瞞報煤炭產量,直接導致這段時期全國的能源決策出現了各種重大失誤。由于統計數據表明國內經濟增長和煤炭消費總量相關性下降的假象,國家計委曾經在全國范圍禁止新建煤電,這個決定最終引發了本世紀初席卷全國的電荒。等到中央政府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國家統計局在2006和2010年兩次大規模修正國內的煤炭數據。以2000年為例,國家統計局最初發布的全國煤炭產量只有9.98億噸。經過兩次修正,最新數據高達13.84億噸,兩者相差高達39%。 遺憾的是,雖然國家統計局的兩次數據修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國內煤炭產量失真問題,但近些年,國內煤炭消費數據存在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按常識,任何國家全國煤炭消費總量應該等于地方煤炭消費量的總和。如果我們比較1990年各省、市、自治區的煤炭消費量加總與全國煤炭消費總量,以上準則可以得到極好的印證。 但遺憾的是,到了2000年,地方上報的煤炭消費量加總數據要比全國煤炭產量高4%。到了2010年,這個差值更是擴大到了驚人的22%。 以上統計差距可能是由以下因素引起:與國內省級GDP總量遠遠超出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GDP類似,地方政府對煤炭消費的重復統計肯定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原因。鑒于國內各省GDP增長率普遍超過全國GDP的增長水平,不排除部分地方政府需要虛報煤炭消費量以支持當地注水的GDP增長率。 另外,考慮到節能減排及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壓力,在中央政府層面可能會存在壓縮全國煤炭消費量的可能。最后,如果國內還有大量煤炭產量統計不上來,為了維持全國煤炭平衡表的一致性,國家統計局可能需要大幅壓縮全國煤炭消費總量數據。 壟斷背后的不透明 再看一下石油領域,雖然中國石油上游開采高度壟斷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公司手中,但中游的石油煉制行業并非鐵板一塊。除了大連西太平洋石化這類合資煉廠外,國內還存在數量不菲的地方煉油廠。早在2005年,全國地煉原油加工規模就高達8000萬噸,其中山東、廣東和山西三省各有4500、1500和1000萬噸的地煉產能。為了規避國家關停小煉油裝置的政策風險,地煉近些年來都紛紛低調擴充產能。截至2011年底,全國地煉總煉油能力約1.31億噸,其中山東省地煉煉油能力就高達8270萬噸。 由于地方煉油廠沒有原油進口權,它們需要通過進口燃料油、與國有石油公司私下合作及收購國內市場來源不明的原油等手段維持運作。由于地煉處于政策灰色地帶,國內燃料油、汽柴油等數據的統計長期存在問題。在地煉不惜一切代價求生存的背景下,地煉周邊油田的原油盜采、燃料油進口過程的原油走私、質量難掌控的調和油市場都成了有中國特色的能源統計難題。 石油行業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中國交通領域的能源統計口徑與國際慣例出入較大,導致很難獲取國內全口徑交通領域能源消費數據。國內統計的交通運輸業能源消耗,僅包括從事社會運營車輛的能源消耗,大量以私人汽車為主的非運營交通工具沒有被納入。由于以轎車為主的非運營交通用能在交通行業的重要性卻越來越大,這導致了對中國交通能源及環境問題的研究,不能直接采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能源平衡表里的數據。 另外,中國石油天然氣行業還存在關鍵性統計指標不明的問題。根據加拿大石油生產商協會為該國油氣行業編制的2000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無組織排放(fugitiveemissions)占到該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2%,放噴排放(venting)、火炬燃燒(flaring)、事故排放(accident releases)和庫存損耗(storagelosses)占到了該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8%。由于油氣行業的以上種類的排放以甲烷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為主,國內相關統計指標的缺失和不透明,導致了油氣行業相關領域節能減排缺乏自我比較的基準線。 國內化石燃料行業的以上統計問題,對國內節能減排目標的設立和實現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以煤炭行業為例,在政府將2015年煤炭產量控制目標設為39億噸左右后,國內2011年的煤炭產量就高達35.2億噸。由于“十一五”期間中國煤炭產量年均增長1.8億噸,“十二五”期間,39億噸左右的煤炭生產和消費控制目標基本不太可能實現。如果這類目標分解到各省并強力推行,很可能會導致國內煤炭行業的統計失真問題進一步惡化。如果不予推行,那么相關目標剛一發布就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在缺乏深入、細致的全國調研支撐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很難確定中國化石燃料行業真實水平和官方統計數據的誤差。不過考慮到統計數據失真與能源決策重大失誤之間的緊密相關性,中國政府需要盡快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來解決國內統計領域的亂象,而大幅加強地方統計局的財務及人事獨立性,并盡快引入地方行政長官統計造假一票否決制。 如若不然,諸如節能減排目標這類本來應該非常嚴肅的政策議題,就很有可能淪落為各級政府之間的一種數字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