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預見,節能將成為家電行業下半年的關鍵詞,產業結構升級將在主導企業的助推下漸次展開,市場將呈現一派盎然綠色。
推手主要有兩個。一是5月份國家決定安排財政補貼265億元,推廣符合節能標準的平板電視、空調、電冰箱、洗衣機和熱水器,對達到“領跑者”能效指標的超高效產品設立較高補貼標準。據測算,節能新政在拉動消費需求近5000億元的同時,將實現年節能1170萬噸標準煤。二是7月份開始在全國試行的階梯電價。如果說購買節能家電單次投入普遍較高,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或許還不愿意買賬,但在節省電費的誘惑下,其對節能家電的青睞度會明顯上升,也將間接導致高能耗家電的淘汰速度加快。
階梯電價實施產生電費壓力,節能補貼政策啟動則引入激勵,在兩項政策一正一反的合力下,家電業將向節能時代急行軍。然而,節能要靠政策推動,但不能僅僅靠政策。正如未來中國家電業要理性、成熟、健康發展一樣,需要市場的理性以及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齊心協力,僅僅依賴政策生存的企業和市場必然短命。節能亦是如此。
以往,節能工作聽上去很美,卻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在節能產品和服務推廣中、在從概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中,總是面臨重重困難。節能產品生產成本高、效益回收緩慢,在推廣中還兼具公益性和非市場化的特點,這就會影響企業節能技術改造和推廣的積極性。甚至有些節能產品在政策期內價格親民,期限一過就變臉反彈。節能產品在消費端也往往叫好不叫座,指望消費者義務為全社會節能減排添磚加瓦,花高價買節能產品顯然并不現實。
讓企業把降低能耗化為發展的慣性,使消費者將節能的熱情轉為自覺的意識,絕非數日之功,建設長效機制才是王道。形成長效機制,則需要把節能向全過程延伸,由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推動。
政府需運用法律、投資、稅收等多種手段,大力支持節能產品服務的研發、制造、管理,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包括激勵機制和獎懲機制在內的節能機制。企業則應從生產過程入手,加強成本核算,把節能成本分攤到生產的各個環節,把生產力提升和節能減排同時納入企業未來發展戰略。同時充分考慮節能減排的帶動作用,以某一個車間或者生產過程的某一環節為突破口,通過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配合,分攤節能對生產成本造成的壓力。消費者也要有效參與社會消費模式的轉變。消費者處于生產領域的下游,可以通過選擇綠色消費,倒逼上游的企業進行綠色生產,從而促進節能向全過程延伸,最終建立以節能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