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中國如今50%以上的石油依賴進口,未來幾十年內該比例有望上升至75%至80%。回顧石油時期的大國歷史,能得出有關中國為確保石油安全所做出的選擇,對亞洲其他國家和美國產生何種影響的結論。
據西班牙《歐亞評論》網5月7日報道,歷史表明,石油在近百年的大國與崛起力量相互沖突中扮演決定性作用。一戰之前,石油首次成為關鍵資源,一戰期間的主要軍事發明都依賴石油為動力。而二戰時,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的部分原因在于德軍急需俄羅斯的石油。二戰后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超過英國,其超級大國地位也確定下來。
這些史實有助于解釋當今中國戰略家的焦慮。作為依賴進口石油的崛起中大國,中國或許有三種選擇。第一,堅信能源自由市場將持續奏效。這意味著中國不會引發破壞市場運作和限制進口的沖突。第二,追求確保全球能源供給安全的軍事能力。要實現該目標,中國需要打造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第三個選項可稱為間接策略,即通過瓦解關鍵石油路線上的敵對同盟,代之以友好國家或附庸國,保護海外能源供給。
中國政府將發現第一個選項難以接受。第二個選項或許是中國的目標,但即便最樂觀的分析家也認為中國的軍力仍與美國相差10年。現在看來,第三個選項不但具有可行的優點,還與現代西方和中國古代戰略家的著作相一致。
有人指出,中國*的“國防學者”是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和美國海軍戰略思想家馬漢的忠實讀者。前者提出以歐亞大陸為中心的“陸心”地緣政治學說,后者強調遠程藍水艦隊的重要作用。中國的戰略正向海洋和陸地兩個方向發展。在陸地方面,中國追求基礎設施路線、人口通道并與周邊國家發展政治及商業關系,比如中國正計劃修建中歐高速鐵路。在海洋方面,中國從南海到印度洋和中東及非洲海岸線上的友好港口獲取一系列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