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省紀委有關負責人證實,省科學技術廳廳長李興華涉嫌嚴重違紀問題,正在接受組織調查。"一條不足四十字的官方信息,對一個照明行業不亞于一枚"重磅炸彈"。對廣東LED政策的"走向"又將惹來多大后遺癥?對于李興華這一事件,到底是LED的亂催生李興華腐敗,還是李興華攪亂了LED呢?
“財政鴉片”造就了李興華
事實上,LED行業的不可持續性,主要體現在把財政補貼當作“精神鴉片”吸食,以及企業扎堆造成的產能過剩上。
首先,在各地政府產業升級的口號中,“初衷良好”的大量財政補貼投向了所謂的新能源和新技術產業。公開報道顯示,LED產業的三安光電和德豪潤達這兩家企業在2011年的凈利潤增長率雙雙超過了100%,其中,政府補貼對于三安光電凈利潤的貢獻率達到90%,德豪潤達則為79%。
德豪潤達2011年的營業利潤為1.46億元,而利潤總額為4.52億元。其中,約3億元利潤來自其子公司獲得的政府補貼以及所得稅減免。而三安光電2011年獲得的財政補貼涉及總額高達18億元。
根據審計署6月21日公布的“5044個能源節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審計結果”,中央財政2011年和2012年共安排本級和轉移支付給18個省在能源節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環保類三個款級科目上的資金818.83億元。其中,高效照明產品推廣獲得18.76億元。
與此同時,在光伏產業出現“寒冬”后,隨著深圳一個與LED發展有關的規劃的廢棄,LED產業一度被認為是“下一個光伏產業”。“前三年行業利潤可達20%~30%,但現在只有5~10個百分點。”廣東中山一家LED產品出口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位負責人把利潤下滑的原因歸于LED產能過剩所導致的惡性競爭。他說,前幾年,行業門檻進入太低,一個只要在企業有過一年研發經驗的人員,就可以開一個公司。
他補充說,LED入門門檻如此之低,以至于他自己現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是LED。“我只知道,我就是做燈的而已,就像做其他燈一樣。”他說,與光伏一樣,來自其他行業包括做襪子、生產單車的都進入這個行業。“錢來得太快”,就像他們這樣一個在中山的中等企業,一年的營業額也有10個億。
這位負責人表示,由于申請政府的扶持資金過程比較復雜,公司一直沒有申請。“申請的條件,首先要看產能,我們的產能不夠大。”他說,“但是盡管產能再大,如果沒有過硬的政府關系是很難做到的,你要知道,特別是對于我們這樣的民企來說。”
一些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如果政府一味對LED進行扶持和補貼,將會導致這個行業步光伏的后塵。“光伏只是一些人在利用新能源的概念來騙取政府的補貼。”中國某家光伏企業的內部員工對本報記者說。
甚至有業內人士預測稱,2013年中國可能會有五分之一的LED照明企業倒閉。不少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與光伏一樣,政府對LED過于慷慨的資金扶持,其后果往往是,造成大量產能的過剩,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行業之間勢必產生惡性的競爭,這最終阻礙了技術的創新。
“中國的LED核心技術主要是在國外。”上述中山LED企業的主要負責人說,“對于我們來說,最關鍵的不是技術的創新,而是如何把產能做大,越大越好。”
由于大家都把財政補貼看成是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為了拿到補貼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而其中不乏走“歪門邪道”的。當走的人多了,就造就了現在的李興華。
李興華攪亂了LED
廣東近年來積極出臺扶持LED產業發展的政策,在“十二五”期間,廣東省財政每年投入4.5億元設立LED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12年5月發布的《廣東省推廣使用LED照明產品實施方案》顯示,廣東全省LED產業規模在“十二五”期末將達到5000億元,其中提出,廣東將率先在公共照明領域即道路、公共場所、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等財政或國有資本投資建設的照明工程領域,全面推廣應用LED照明產品。
這些政策無疑對LED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為獲得政策青睞,LED企業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而其中不乏走“歪門邪道”的。
一位LED業內資深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有部分企業確實一門心思拿補助,畢竟能拿到的企業并不多。廣東有超過6000家LED企業,大概只有2%~3%可以拿到補助,其中多為上司公司、國有企業。
為何補助都給大公司?這位LED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從政府角度來說,他希望強者愈強,而從行業本身來說,這種補貼是不會長期存在的,政府補貼對行業本身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有時候會影響市場發揮其正常的排毒機能。
“為了拿到項目,跟政府搞好關系,難免會出現一些腐敗和走后門的現象。”這位業內資深人士說,有的政府官員并不專業,一項技術好不好也看不出來,很多時候就看企業的公關技巧了。
像這種行業亂象確實普遍存在,有的企業從某些特殊渠道獲得這些政策補助的消息,甚至比資深從業者來得快。這樣就導致有些能拿到補助的企業甚至是一些空殼,只是提供一些看上去專業可靠的文件資料,就可以去拿到這個款項。而實際上真正專注做這個行業的企業倒未必非常了解這些補助信息。
而一些企業因為覺得“內銷十分復雜”,直到今年才開拓內銷市場。即使做內銷,他們也不愿意做政府項目,“因為想要這些項目會非常棘手,肯定會有一些潛規則,我們不太想直接跟政府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