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7月10日國家發改委對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做出調整之后,8月份發改委能源局又推出《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如果說天然氣價格的逐步理順,將進一步激發國內石油巨頭“氣化中國”的熱情,那么新的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的制定,則有望拉開民營資本進入天然氣管道建設市場的大幕。
業內人士由此認為,政策層面的頻頻發力,對于中國加快步入天然氣時代意義重大。
天然氣:能源結構調整的現實選擇
從柴到煤,再到液化氣、管道煤氣,直到如今的天然氣,太原市民陳秀瑛向媒體描述自家生活燃料的變化時,感慨頗多。她說:“以前一做飯整個客廳都能聞到煙熏味;現在用上天然氣后,雖然價格貴了一些,但廚房干凈安全,健康也更有保障。”
陳秀瑛只是數以幾十萬計受益于天然氣的居民用戶中的一個代表。作為世界著名煤炭大省的省會,山西太原被稱為“煤都”。“煤都”居民告別煤氣用上天然氣,被媒體視為中國天然氣進程中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近年來,沒有任何一種能源產品會像天然氣這樣如此快速地走進我們的生活。
同時,似乎也沒有哪一種能源產品會像天然氣這樣如此難以拒絕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據了解,天然氣之所以成為最受青睞的能源新寵,首先應當歸因于其優質、清潔、高效的特點。雖然與煤炭、石油同屬化石能源,但天然氣卻以其使用安全、燃燒熱值高、污染物排放少等特點,成為人們公認的優質能源。
數據顯示,在產生相同能量的情況下,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為煤炭和石油的56%和71%,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為煤炭和石油的20%,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到煤炭和石油的1%,天然氣的粉塵顆粒排放量可以忽略不計。在當前針對礦物燃料燃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尚無有效解決辦法的情勢下,廣泛采用天然氣取代易污染燃料,對于減少大氣污染,保護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愈加嚴重,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由高碳燃料轉向低碳燃料,由高污染能源轉向清潔能源,成為全世界能源結構調整的發展方向。天然氣由此近幾十年來在全世界發展迅猛,其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逐漸上升,石油和煤炭的比重則逐漸下降,目前天然氣已同石油、煤炭并列成為世界三大能源支柱。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在未來25年全球對能源的需求以天然氣的增長為最快,天然氣也因此被稱為是21世紀的能源。
在中國,“富煤少油缺氣”的資源稟賦條件,在過去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石油消費則不斷增長。這種以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為消費主體的能源結構,所帶來的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特別是近幾年來,大氣污染愈演愈烈。許多人意識到,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已迫在眉睫。
審視中國現狀,在低碳能源中,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來異軍突起,但因為自身存在的間歇性和經濟性等原因目前尚難成大器;水電雖在“十二五”規劃中獲得“優先”發展的殊榮,但因受流域及生態環境等制約,發展規模和空間有限;核電發展雖頗受業界矚目,但囿于“鄰避運動”的興起而受到民意牽制,短時期恐難獲規模化發展契機。
由此,天然氣成為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現實選擇。
氣化中國:石油巨頭們的戰略雄心
據了解,從煤城太原到石油城大慶,從東部繁華都市北京與上海到西部偏遠城市喀什和拉薩,從所有一線中心城市到二三線城市乃至眾多縣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隨著天然氣管道的延伸,城市天然氣消費比重迅猛增長。
中國在天然氣道路上的快速推進,獲益于數年前由中石油率先啟動一項能源替代計劃———“氣化中國”戰略。而這一計劃近年來又獲得中石化、中海油等國內石油巨頭們的積極跟進。于是,天然氣在中國的發展“氣”勢如虹。
探尋天然氣在中國崛起的最初動因,首先是經濟的飛速發展和能源需求的快速提高。
然而,相比煤炭和石油,天然氣常溫下氣體的存在形式,使其規模化開發和利用必須通過管道實現。由此,上游的天然氣勘探生產、中游的管道運輸及地下儲存和下游的城市配送,是組成天然氣工業的基本業務鏈條。同時,隨著液化天然氣(LNG)國際貿易的發展,天然氣工業的業務構成又增添了新內容,即天然氣液化、LNG遠洋運輸及LNG的接收、儲存和再氣化,它們構成了LNG業務鏈。
作為中國最大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中石油從不諱言自身承擔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在挺進西部地區進行的油氣資源勘探和開發中,位于陜蒙的長慶油田和位于南疆塔里木油田的儲量可觀的天然氣田的發現,大大提振了這家石油央企發展天然氣的勃勃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