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內智能建筑行業起步稍遲,在90年代初才開始進行規劃與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內智能建筑落后于國外。從核心技術來說,國內外是一致的,建筑智能化系統所包括的基本內容和體系架構國內外基本相同,都是在原來建筑弱電的基礎上結合急劇發展的信息、通信、控制、多媒體等技術形成的一個基于建筑物的信息化應用領域。目前,國內外智能建筑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咨詢、監理、維管等一系列運作機制上各有千秋,但中國智能建筑龐大的市場卻是外國無法擁有的。
此外,智能建筑行業相關標準更是日趨完善。作為跨部委、跨行業的綜合性大行業,智能建筑包括了20到30個基本子系統,以及各個應用行業特定的10到20個應用子系統。在近來的10年間,設計、施工、驗收、監理、運維等的系列相關標準(包括國家、部、地方、企業各級標準)的制定均受到了業界的重視。
可見,智能建筑規劃發展節節進步。但與此同時,隨著新時期ICT的急速發展,國家新四化宏偉目標的落實,智能建筑行業相關標準還必須不斷地、更有時效地修改、補充、完善標準,設計、施工等單位也應當認真執行標準。
立足當下
系統遭遇多處“硬傷”
誠如上述,智能建筑在國內的發展看似前方一片大好。而張公忠卻向記者表示,盡管智能建筑發展已取得較大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今智能建筑仍遭遇到多重難題,而運維管理不足導致智能建筑系統容易癱瘓的問題更是成為了一道“硬傷”。
系統跟不上建筑使用壽命
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統的使用壽命遠遠達不到建筑的一般壽命時長。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一般建筑物的使用壽命至少10年以上,甚至數十年還在正常使用,但是建筑智能化系統的核心技術經過兩到三年就會落后,設備的使用壽命除了綜合布線系統外,一般能達到三到五年已經是很不錯了。因為后者絕大部分是電子和機電設備、設施,與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是不可比擬的。
運維管理不足致系統癱瘓
配備建筑智能化系統是現代建筑物應用的需求,綜合布線、電話、電視、互聯網服務、安全防范、建筑設備(空調、電梯、給排水、配電…)管理等是保證用戶在建筑物中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是現代建筑物必然的配置。
近二十年來,智能建筑發展是明顯的,樓宇、家居、社區、園區配置了相應的建筑智能化系統。在其中,確實有大量的系統(或子系統)實現了智能化的需求,但系統運行了一段時期后,由于各種原因,系統(或子系統)從自動變成半自動、手動、乃至不動,最后處于癱瘓狀態。
追根溯源,其中大部分出自運行維管問題。由用戶方的行政管理體制或目前傳統的物業管理來擔負高科技(信息、通信、控制、多媒體等)系統的運行,人員配備、技術、維管理念和方法上均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此外,如施工方的維保期過了、施工的項目經理離崗了、甚至施工單位已不存在等情況的發生,同樣致使系統無法長期正常運行。
培養專業人才成當務之急
可幸的是,也有部分工程項目幾年來一直運行得很(或較)正常,配備具有技術專長、人員較齊全、維管得力的專門的高科技維管隊伍是主要的原因。
而目前,在技術咨詢、產品和系統的研發以及系統集成施工單位集中了較多的高級工程師和工程師,設計單位的弱電設計人員則缺乏再教育,智能建筑的監理一直無法真正到位,用戶單位普遍缺乏熟練的系統維護和管理人才。
可見,培養智能建筑系統專業管理人員成為了當務之急。但由于智能建筑是一個綜合性的大行業,涉及的技術十分廣泛,在研究性綜合大學中一般無對口專業,目前在建筑工程類的大專院校中設置了對口專業,還有社會上有關的培訓班等。但是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從事智能建筑設計、施工、維管人才,至少還得在實踐工程中鍛煉三到五年,即使這樣,也不可能對智能建筑技術有全局的掌握,特別對急劇發展的新技術、新產品要不斷學習和擴充知識,經常接受再教育 。
眺望遠方
必須融入智慧城市
路漫漫其修遠兮,智能建筑理應與時俱進,繼續磨礪前行。而今后,智能建筑又該如何大步邁去?對此,張公忠談到,影響智能建筑今后發展的因素較多,但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在接下來的發展之路上,智能建筑必須融入智慧城市建設。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急劇發展的推動和國家新四化的演變,特別是在新型城鎮化目標的指導下,為了破解城鎮化帶來的各種“城市病”,智慧城市建設時不可待。而智能建筑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元素,隨著國家智慧城市建設廣度和深度展開,智能建筑必須融入智慧城市建設,這是智能建筑今后發展的大方向。
與此同時,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應從智能建筑體系架構確定、設計理念更新、標準與規范完善、B/S訪問模式確立、集成融合平臺建設、云計算服務平臺建設以及嵌入式控制器系統架構等方面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