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決定自2013年7月10日起,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不作調整。一時間天然氣價格又引起了人們關注。
人們關注,是因為天然氣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除了工商業用量大增外,隨著天然氣入戶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廣,我國城鄉居民生活已離不開天然氣了。天然氣該不該漲價?天然氣的價格形成機制是怎樣的?怎樣用市場規律來理順天然氣價格
成為全球能源的“主角”
大力發展天然氣,是能源市場規律的選擇。
天然氣素有“綠色能源”之稱,是清潔高效優質燃料,在所有化石能源中碳排放系數最低。用于供暖或工業,同熱值的天然氣二氧化碳排放比石油少25%至30%,比煤炭少40%至50%;用于發電,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煤炭少約60%。而且,在化石能源日漸減少的當今,天然氣的儲量大于煤炭和石油,近10年來,全球發現了37個大氣田,是找到大油田的3倍。
正因為如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將天然氣列為首選燃料,并迅速增加它在各國能源供應中的比例。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在未來25年全球對能源的需求以天然氣的增長為最快,天然氣也因此被稱為是21世紀的能源。
2012年天然氣在世界能源一次消費比重中已達24.4%,與石油的33.8%和煤炭30.5%已經非常接近了。天然氣已同石油、煤炭并列成為世界三大能源支柱。
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對未來20年主要能源消費量增長速度的預測,到2020年以后天然氣將超過煤炭成為全球第二大能源;2030年以后,天然氣消費量將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并延續相當長的時間。
與國外相比,相較于石油工業的發展,我國天然氣工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1998年以來,我國天然氣勘探開發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發現了一批大中型天然氣田。到201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已達968億立方米,成為全球第七大生產國。
與此同時,隨著陜京一線、陜京二線、陜京三線、西氣東輸一線、西氣東輸二線、川氣東送、忠武線、澀寧蘭等長距離輸氣管線的建成投產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全國天然氣輸送管網系統正逐步形成。總體來看,我國集資源、管網與消費市場于一體的天然氣工業體系已初步形成,發展已進入快車道。
但目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仍不足4%。依據多種方法綜合預測,我國天然氣年產量2030年前后有望達到3000億立方米,按當量計算要超過石油。因此,21世紀上半葉,應該是我國天然氣大發展的時期,是石油工業實現二次創業發展的重要機遇。天然氣將在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價格形成機制有待改革
發展天然氣是市場規律的選擇,天然氣價格也要由市場決定。
雖然我國天然氣發展很快,產量提升也較為可觀。然而相對于使用量來說仍然不夠。在市場條件下,價格反映了資源的稀缺度。此次調價,是天然氣緊缺度的一個反映,更多的是要由此形成合理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
目前,世界天然氣消費主要集中在三個地區:即北美地區、東亞地區以及歐盟地區。
天然氣價格一般分為井口價、城市門站價和終端用戶價。在市場結構方面,國外的天然氣市場一般分為壟斷型和競爭型市場兩類。
壟斷型天然氣市場,多采用“成本加利潤與市場凈回值”相結合的定價方式。競爭型天然氣市場,則根據競爭方式、競爭程度以及可替代能源轉換便利性等不同、采用“捆綁式”銷售價格,或完全由市場自由定價。
在世界范圍內,天然氣能源工業發展和利用歷史悠久,價格體系較為成熟,金融市場制度供給充分的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實行競爭性定價。而限于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規制水平以及地緣因素等局限性,世界大多數國家仍采用政府定價等壟斷型定價機制。
我國的天然氣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天然氣價格機制還不完善。從國際比價看,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明顯偏低。從熱值比價看,國內天然氣相比石油價格明顯偏低。因此,從發展趨勢來說,我國天然氣價格將是上升的趨勢,但這可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隨著全球范圍內低碳經濟浪潮的助推,以及石油等昂貴能源價格長期高位運行,以天然氣和非常規氣體能源為核心的“能源氣體化”已漸成風氣;能夠反映氣體能源“真實價值”的市場化定價機制,成為世界天然氣生產的發展方向。從發展角度看,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也都在積極探討引入競爭,開放市場,以推動定價機制市場化改革。
此次我國天然氣價格調整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市場化取向,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逐步理順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系。
對天然氣價格要有正確認識
2013年3月22日,中俄兩國官員簽署了一系列能源協議。根據所簽署的備忘錄條款,從2018年開始,俄羅斯天然氣巨頭Gazprom將每年向中國提供380億立方米天然氣,而最終的供應量可能多達600億立方米。長達10余年、經歷多次反復的中俄天然氣談判終于取得了重大進展。不過價格分歧仍然是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癥結”。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所高級經濟師徐博分析:“既滿足俄羅斯的要求,又使中國進口的天然氣到國內銷售不虧損,國內的天然氣價格大約要翻一倍以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