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日到6月底,陳繼霖收到了國家電網向他支付的電費800余元。他在自家樓頂“種”下了25平方米光伏電板,半年間收獲了1200度“綠電”,其中800度出售給了國家電網。
“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就像農民播種,種子從開花到結果,有太陽就會有收獲。”自稱“光伏農民”的陳繼霖說,“25平方米的裝機總容量有2.5千瓦,在上海的光照條件下,預計年發電量可達2600度,相當于節約800千克的標準煤,減少約2.5噸的碳排放。可是,現在全市僅有不到10戶居民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我期盼更多有條件的人能參與進來,好讓陽光替代黑煤。”
“‘15年回本’算錯了”
陳繼霖從事外貿行業,有機會和國外的光伏行業打交道。他發現,分布式光伏屋頂電站在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地十分普遍,其中有些國家的光照條件并不很好,“中國的屋頂也能利用起來該多好!”
去年10月,國家電網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暫行)》,承諾對滿足條件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接入電網,免費提供接入系統方案制定、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服務,并且全額收購富余電量。這一政策為中國家庭安裝“屋頂電站”敞開了大門,但相關設備購置費用高、政府補貼低,公共屋頂使用糾紛也不少,屋頂電站“落頂”普通人家并不容易。
《意見》頒發次月,陳繼霖買來國產逆變器和11塊國產光伏電池板,總成本1.5萬元。很多媒體計算說,收回成本需要15年;但陳繼霖覺得“算法不對”:“他們是按照0.477元的上海脫硫標桿電價計算的,但沒有計算政府補貼和自發自用減少的電費開支——‘15年回本’這個說法誤導了不少有條件安裝的居民。”
他告訴記者,就在6月14日,國務院又出臺了6項政策,明確了全額收購余電和國家補貼政策,一些地方政府還立即出臺了補貼標準:“嘉興光伏產業園每1度電的上網電價是2.8元,每年遞減5分錢,預計3年能回本。光伏設備的一般使用壽命達25年,按嘉興的上網電價,‘屋頂電站’可以掙22年凈利潤。”
陳繼霖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光伏及其他清潔能源的成本還會逐步降低,最終可以離開政府補貼甚而產生經濟效益,“光伏時代真正到來的那一天不會太久。”
何不給農民留一筆“屋頂資產”
農村的山清水秀是陳繼霖留戀中的兒時記憶。近年來,農村的持續污染令他十分憂心:“在新農村建設的規劃中,能否考慮把屋頂利用起來?”
在農村,政府為集約化使用土地,造房多統一規劃、統一建造。陳繼霖算了筆賬:農村的屋頂面積較大,100平方米屋頂的裝機容量可達10千瓦;在成本回收階段,如以1元1度的電價上網,一戶人家的屋頂電站一年能產生1萬元效益,“農村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如能開發‘屋頂電站’,農民就能增加一筆養老金。”
陳繼霖曾借去德國開會之際考察過當地的光伏產業,他發現,德國居民通過貸款幾乎能實現“免費”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銀行通過屋頂安裝規模折算現金價值放貸,居民在國家較高的補貼支持下,用預期電費收入還本付息。”
“國外還有專門的公司提供一條龍服務,幫助居民向電力部門提出申請,光伏從安裝到并網都是純商業的概念。”在陳繼霖看來,引導農民投資屋頂的關鍵是引入金融力量,“如果將屋頂視作資產,將未來的電費收入和國家補貼作為擔保來融資,農村的屋頂電站完全可以市場化運作。”陳繼霖說,光伏發電很穩定,具有穩定的經濟效益,而能源價格的上漲帶動電價的上漲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