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3年時間的籌劃、準備,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于6月18日正式投入實際運行,至此,作為全國首批七個碳交易試點省市,深圳市正式擁有了排放權交易所。
在當天碳交易“開始”活動中,深圳市首批共8筆碳交易達成,其中3筆為企業交易,5筆為個人交易。據了解,碳交易價格定為30元/噸。
業內人士透露,據官方確定的2020年節能減排目標,2015年前,在低碳、節能等領域,中國將有6萬億元的巨大市場。
雖然,“碳排放”這個詞我國大眾已經不陌生,但是,在“碳排放”后面加上“交易”二字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呢?
635家企業
被納入排放管理
據記者了解,所謂的碳排放交易,其實可以理解為,無償(或有償)給與企業一定的碳配額,如果超標則必須另外購買碳配額,不購買則將實施罰款。
根據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德林介紹,與歐盟發達國家要求絕對消減碳排放總量不同,深圳市碳交易體系既要實現碳排放強度總量控制,還要考慮經濟發展空間,因此,該體系是給納入名單的企業設定碳配額,超出配額的則要向市場購買,否則將面臨罰款。
另據記者了解,在進行試點階段時,深圳市只納入了兩個能耗較大的行業,工業企業板塊,其中包括企業635家;大型公共建筑,共200棟,而下一步工作計劃將把交通等板塊納入。根據深圳市的情況,在全國試點省市中,納入的企業數量最多,而把建筑物板塊也納入交易系統,也是深圳市的一大亮點。
據吳德林介紹,在確定納入碳交易體系的工業企業名單是,主要參考了兩個方面:“一是工業增加值,數據由市統計局提供;一個是企業的能耗,數據由市場監管局、供電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提供。多方數據匯總后,根據企業工業增加值、規模大小、能耗水平,最后確定了635家企業名單,華為、中興、富士康、比亞迪等深圳知名企業皆被納入。”
據悉,根據調研,首批635家工業企業2010年碳排放總量為3173萬噸,占全深圳市總量的38%,工業增加值合計占全市59%。635家工業企業2013年—2015年三年中獲得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合劑約1億噸,到2015年這些企業平均“碳強度”將比2010年下降32%,2013年—2013年年均“碳強度”下降率達到6.68%,這不僅高于全深圳市平均21%的減排目標,也高于制造業25%的“碳強度”下降要求。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在試點工作準備階段,深圳市還完成了350棟建筑的碳排放核查,最終按照單體見諸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標準,選定了200棟公共建筑。這些納入試點的公共建筑,包括商場、酒店、寫字樓、市民中心、會展中心以及政府投資新建的辦公大樓。超標碳排放的業主需要購買碳配額,否則將收到處罰,碳配額富余的業主可出售剩余的碳配額。
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
成立尚需時日
對于目前,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的體制,交易所總裁陳海鷗表示,該所為國企身份,股東包括央企及深圳市國企,以能源企業為主,目前為國內注冊資本最為雄厚的排交所。作為深圳市指定的碳排放權及排污權的交易平臺,順利通過證監會關于交易場所的檢查驗收,于去年12月首批獲得國家發改委關于自愿減排交易機構的備案資質。
陳海鷗透露,歐美的碳交易市場以期貨為主,而深圳目前還只限于現貨,未來將與國際國內金融機構合作,加強碳排放權的衍生品開發,吸引更多資金參與深圳碳市場。
對于分配企業未來能夠排放的“碳配額”這一問題,吳德林表示,現行的配額免費期是三年,但三年后企業碳排放超額就得向市場購買。
“深圳市專門研發了一個碳配額分配的電子系統,并讓企業參與其中。企業會在電子申報系統上申報六個數,即未來三年(2013年—2015年)的碳排放量預測值和預測增加值。這六個數填完后,系統會自動生成一個配額。企業認同這個配額后,簽字畫押帶回去,企業的‘碳配額’分配就結束了。”吳德林稱。
碳交易市場啟動后,為防止部分控排企業通過不法手段逃避履行控制碳排放義務,深圳市政府還將會同供電、供油和供氣等部門,共同制定相應的監管措施。
深圳還將依托注冊在前海的碳排放權交易所,大力發展碳交易市場,推動人民幣成為跨境碳交易計價結算貨幣。據透露,第一筆碳交易價格每噸在30元人民幣左右,也就是在4.5美元至5.5美元之間,相當于美國加州碳交易市場碳價的一半。
目前,除深圳市外,北京市政府近日也公布了一份15家企業的名單,15家企業將接受審定,以取得核查機構資格,核查約300家企業的碳排量。根據碳交易計劃,將對這300家企業分配具體的排碳上限配額。
而天津市今年2月下發了實施方案。目前,天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各項基本要素建設已初步完成,包括制定區域碳市場管理辦法,建設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平臺,建立統一的監測、報告、核查體系,完善市場監管體系等。
此外,湖北107家企業被納入試點,重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年底有望正式運行,上海針對碳金融市場建設的實施方案也已進入最后階段。
另有分析指出,我國碳排放交易還僅處于地方性試點階段,距離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