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取得的成績是‘可喜可賀’的;取得的經驗是‘可圈可點’的,‘可推可廣’的;奮斗的精神是‘可敬可佩’的,‘可歌可頌’的。”在日前沈陽兩化融合試驗區的驗收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副司長董寶青用十個“可”表達了對沈陽兩化融合工作的高度贊賞。
自2011年4月沈陽市被工信部正式批復為“國家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驗區”以來,無論是從企業、行業,還是從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層面,沈陽都進行了大量的、豐富的兩化融合推進工作和實踐工作,并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和豐碩的成果,同時也獲得了豐富的、寶貴的和值得推廣的經驗。
下一步,沈陽將重點圍繞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重大裝備成套能力,現有的支撐裝備制造業重點產業發展方向的基礎產業配套能力,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能力來提升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沈陽市整體核心競爭力,培育出世界級的品牌產品、企業、人才,最終把沈陽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
A、成果展示
企業競爭力提升 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在企業層面,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加快。
在兩化融合的推進工作中,沈陽市始終凸顯企業作為兩化深度融合工作的主體地位,將兩化融合工作深入到企業采購、研發、設計、制造、營銷、管理的各個環節,大大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與此同時,企業兩化融合戰略意識不斷增強。典型企業信息化建設投入與銷售收入的占比及兩化融合專業工程技術人才、兩化融合的智能產品的比重、集中度顯著提高。
在助力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兩化融合為中小企業指明了成長的新途徑,一批中小企業兩化融合發展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明顯提高,部分企業開始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信息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在兩批36戶示范企業的引領帶動下,2012年有131戶企業組織開展300萬元以上的兩化融合建設項目,總投資高達10億元,已到位資金達6億元。
在行業層面,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新興產業不斷壯大。
作為沈陽市的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在兩化融合的“撬動”下,裝備制造業不斷發展壯大。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產品智能化、管理和服務信息化,產業內數控機床、盾構機、煤炭綜采等重大裝備的國產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系統集成和成套能力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在工業企業需求的拉動下,沈陽市IT產業迅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沈陽市繼機械裝備、農產品深加工、汽車及零部件后第4個超千億元的支柱產業。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沈陽市電子信息產業規模超過1600億元,增長36%。其中,工業軟件比重不斷加大,為兩化深度融合提供強有力支撐。
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面,兩化融合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促進作用持續加大,一批生產性服務業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涌現。
在新興產業方面,沈陽的高端裝備制造、信息、生物醫藥、航空、新材料和新能源等產業富有特色,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和航空業在國內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高端裝備制造業來說,目前,高端裝備制造業已成為沈陽工業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形成沈陽鼓風機集團、沈陽機床集團等一批國內行業領軍企業。在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16個裝備制造業領域中,沈陽裝備制造業在大型石化裝備、大型盾構機、特高壓輸變電裝備、數控機床等10個行業占有重要地位。新松機器人的工業自動化制造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節能減排與安全生產方面,節能減排取得明顯實效,信息化促進生產本質安全。
通過扎扎實實的兩化融合推進工作,沈陽市在引導企業實現產品研發、生產、管理等信息化的同時,積極建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能耗控制、環境監測和污染源監控信息系統,使得信息技術對節能的促進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對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貢獻明顯增大,企業通過信息化促進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
B、中小企業融合程度低 體系建設尚需完善
盡管沈陽市兩化融合取得階段性進展,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多數中小企業兩化融合尚處于單項應用階段。除三一重裝、沈鼓集團等骨干企業信息化水平達到綜合集成階段外,其他產值過億元的2200余家工業企業多數在信息化方面缺意識、缺資金、缺人才,應用僅限于局部業務。
二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兩化融合結合還不夠緊密。一些面向區域及產業的服務平臺尚未形成有效盈利模式,平臺建設與推廣尚處于起步階段;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方面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尚未建成,對工業發展和信息化支撐能力還不夠明顯。
三是兩化融合推進體系尚需完善。原有資金支持體系缺乏統籌力度,難以形成合力;政府信息化應用尚停留在傳統水平,對全社會信息化的引領作用有待提升。
四是兩化融合技術服務能力不足。兩化融合技術創新、企業發展模式創新能力還不足,有待進一步提高。此外,信息產業服務能力相對較弱,與工業企業需求不成比例,需要通過兩化深度融合來加大力度提升信息產業的服務能力。
五是資金投入與需求相比較仍顯不足。信息技術、產品、理念及相應管理模式等的普及、運用、融合,既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