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換人計劃,是目前制造業生產過程中的主流發展趨勢,最終結果是實現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自動化。近年來最著名的工業機器人應用計劃莫過于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計劃”。在這個計劃當中,將大量使工業機器人替代生產線原有人力,投入到其它領域。
同時,工業機器人實用化的最初就與汽車業分不開,直到現在,用的較成熟的機器人生產中,汽車業也是位列其中。根據此前的報道,在生產材料充足的情況下,高速的生產流水線可以在55秒內組裝一輛汽車。
近年來,選擇讓機器人上崗的企業越來越多,富士康、比亞迪、長城汽車、三一重工、雷柏公司等都擁有機器人員工。數據顯示,在200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僅為3500多臺,而到2011年時,這個數據已經躍升為7萬多臺。2011年,日本發那科、德國庫卡等公司在中國的機器人銷量增速均超過100%。
“機器人”市場井噴似乎即將來臨,因此,它將對制造業就業市場產生的沖擊也日益臨近。不過,此前有專家表示,中國工業機器人不會形成很大規模,因此,對就業市場的整體影響并不大。
眾所周知,未來工業生產必將是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方式甚至是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人員工接手大量低價值的、重復的勞動無可厚非,這種節省企業成本、解放一部分勞動力的做法在工業發達國家早已非常普遍。
在德國,光學公司打磨玻璃的車間員工寥寥無幾,因為,機器已經代替人們完成了這項費時的工作,這與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在生產這些機器人工件的地方,卻有大量的人力在為它們服務。產品可以讓機器人生產,但機器人還得靠人力去創造。
反觀國內,制造業核心技術依然嚴重依賴進口,機器人企業生存形勢也不容樂觀。目前,國內從事機器人制造的企業超過60家,然而其生產能力、生產水平嚴重受限于基礎零部件、核心部件制造的缺乏。因此,70%的市場份額被海外4家龍頭企業占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