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對比中美兩國的低碳創新產業時,很難相信僅僅10年前的中國在低碳技術的開發、生產、商業化等方面都落后于美國,而今它則成為了全球風能、太陽能、鋰電池、電動車、核能等低碳能源領域領先的少數幾個國度之一。事實上,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風能產業基地已經將美國和歐洲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過去15年間,日益增長的政府驅動力刺激著中國低碳能源的自主創新,使得中國企業在太陽能、風能、鋰電池、核能等領域遠遠超過了美國公司。當核能還不被十分認可為一種綠色能源時,它就已經因為低碳的優勢而在中國過去10年的能源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為什么中國將低碳能源的自主創新看得如此重要?答案很明顯:新聞報道稱,今年1月份北京地區遭遇前所未有的持續霧霾天氣已經使超過2000萬市民受到了影響。并且中國對煤炭等主要能源的嚴重依賴直接導致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猛增。此外,中國民眾受益于整體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獲得了空前財富,汽車、消費類電子產品和其他需要能源的產品作為中產階級崛起的標志隨之供應大增。民眾對能源需求的與日俱增和對氣候變化的關切迫使中國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低碳能源戰略。
截至2011年,四家中國廠商躋身世界十大風電制造商行列,共同占據了全球26%的市場份額。中國的英利和天合光能則在全球太陽能領域居于支配地位。
中國在低碳領域的創新和優勢地位超過美國,得益于以下兩點:首先是中央政府決定在中國發展低碳能源戰略;其次則是美國軟弱低效的能源政策無法激勵可再生能源產業,同時,立法機構對于政府是否參與促進一個新興行業成長和創新方面的立場不定。
以上兩個關鍵因素導致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領先美國至少20年,F在讓我們于深層次歷史背景下探求中國的能源方程式。
早在1997年,當時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低碳能源是中國產業政策的核心推動力。第一波實驗便是由電力公司從西方引進技術許可而開始的。到2004年,中國政府發起了國家風力發電特許權經營項目,要求該項目的70%設備技術實現國產化,緊接著又發布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法案,大力補貼中國企業。
2006年,可再生能源列入中國新的支柱產業名單,希望實現技術的國產化。中國的第十一個五年計劃(2006-2010)發布了目標宏偉的可再生能源建設規劃。到2007年,中國發改委針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又提出了更為明確的思路——即在吸收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創新、再創新來加強自主創新。
中國官方的最大舉措是由全國人大在2006年1月1日簽署生效的可再生能源法案,涉及的可再生能源包括了風能、太陽能、水電、生物質能、地熱能源。該法案還要求政府及事業單位支付可再生能源廠商發電的全部費用,同時為支持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而設立了專項基金,生產廠商還能享受免收增值稅的優惠。此外,風力發電場運營商可以通過清潔發展機制以碳信用進行國際交易。
中國政府在2009年11月發布了《關于開展2009年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的通知》。該通知將包括新能源在內的六類高科技產品納入政府優先采購序列,并要求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在2011年3月發布的中國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對碳減排和新能源設立了幾乎難以置信的目標,其中對中國五年內的能源結構百分比、碳排放量等都做了明確的數字規定。
這些中國法規政策偏向在工程建設中使用國產的低碳技術設備。以下是來自于風能和太陽能領域的兩個案例:
風能:2004年,中國發改委發布了國家風力發電特許權經營項目。該項目要求國有電網企業應與風力發電廠簽署不低于100兆瓦容量的長期電力購買協議。然而發電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成為了協議簽署的關鍵。是年9月,參與競標該特許經營權項目的發電廠被要求設備技術的國產化率不低于70%。而2005年7月的一則訂單則明確將國外技術占比超過30%的排除在外。
太陽能:2009年,中國政府推出“太陽能屋頂”計劃,為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出臺了相關規則,補貼額度為20元/瓦特峰。四個月后,中國科學技術部發布了金太陽示范項目,號召同國家電網聯網的太陽能電廠在未來三年建造600兆瓦的光伏產能!而政府補貼將會占到總投資額的50%。
伴隨強勁政策支持而來的是行業井噴式發展,對太陽能組件的全球需求使得數十億資金流入中國光伏產業,超過1000家的中國企業涉足光伏產業鏈,它們現在共同主導著全球市場。
中國政府及其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工程師和工人在過去十年間的辛勤勞作,是為了建立替代化石能源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能源產業。在風能、太陽能和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制造商在全球市場上領先于美國和歐洲。在核能領域,中國正快速追趕上來并在第三代核反應堆技術上扮演了領導角色。即使在超臨界燃煤鍋爐、碳捕獲和生成技術上,該國的工程師們也在努力迎頭趕上。
有許多因素造就了中國在這些產業上的商業成功,但最關鍵的一項還是政府的可再生能源政策。這些政策包括積極的收購技術、采購補貼、研究與開發補貼、國內采購定價、區別對待國內國外的技術設備、利用關稅和增值稅手段,甚至使用清潔發展機制來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
中國已成為當今太陽能組件、風電設備、鋰離子電池的主要出口國。該國企業已經開始出口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汽車,這是產業政策成功的初步表現。
然而中國企業在低碳能源行業的優勢不是無懈可擊的。尤其是伴隨著該領域內企業的快速擴張而導致了產品的質量問題,由此產生了客戶和產品服務體系的不健全同樣值得關注。
深層次地講,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建立低碳自主創新的策略很大程度上是將政府補貼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