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政府近日明確,扎實推進國家住宅產業化綜合試點城市建設,探索通過容積率獎勵、公租房試點等政策措施,促進住宅產業化規模發展。
“今年我們從政府手中接了不少項目,除了濟南西客站片區安置三區工程30班小學項目和B4地塊中學項目,還包括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的7000套保障房。從業10多年了,估計今年可以扭虧為盈。”15日,山東萬斯達集團董事長張波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樂觀地說,一直追夢住宅產業化的他,有望在政策東風的支持下走出虧損泥沼。
投入以億計
導報記者初次見到張波,是在他的茶室里。茶室古色古香,周圍有水道環繞,水道里的游魚清晰可見。
張波告訴導報記者,萬斯達大廈是山東省第一棟建筑產業化鋼結構辦公樓:“1999年,我們建萬斯達大廈時就已運用主體結構產業化技術,只不過當時還沒有這一稱呼。現在不管是住宅產業化、建筑工業化還是建筑產業化,實際都是一個意思。”
建筑工業化其實很簡單,就是將傳統的建筑工地建造模式搬到工廠流水線。現在建筑都是采用現澆結構,而工業化是指分工合作,由工廠流水線生產建筑物的大部分部件,工地負責組裝。“像造汽車一樣在工地進行建筑部件的裝配。”張波是建筑工業化的“發燒友”,研究這一行當已經有14年,“不過,截至去年,公司還處于虧損狀態。”他說。
從2001年住建部批準建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試行開始,不少像萬斯達這樣的企業還在生存線上掙扎著。
“這10余年來,建筑工業化走得太辛苦了,推動起來也太難。”一向樂觀的張波談及付出就感慨萬千。
據悉,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推進住宅產業化提高住宅質量若干意見的通知》后,這個行業并未享受到政策和資金的扶持,迄今為止行業標準仍是空白。
“這是個‘燒錢’的活兒。”張波直言,轉向這個產業后,他幾乎年年虧錢,“房地產上掙點兒錢全砸到這個行業來了,有近1億元。萬科地產的人跟我說,在工業化上他們至少‘燒’了30億元。”張波告訴導報記者,這1億元都是用于PK整體裝配式快裝體系等核心技術研發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