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與需求脫節
即時檢測是指在患者附近或其所在地進行的,其結果可能導致患者的處置發生改變的檢測,具有簡便、快速、便攜等特點,智能、遙感和仿生等功能,在健康促進、疾病診斷、生物應急、環境監測、食品安全和檢驗檢疫等領域被廣泛應用,是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和臨床醫學等學科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
作為即時檢測與健康監測的代表性產品,可穿戴智能設備問世不到5年,全球銷售額已突破50億美元,預計2015年可突破百億美元,被譽為21世紀的顛覆性產業。
盡管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躍居第二,但醫療機構中使用的高精尖醫療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即時檢測也不例外。“國產產品幾乎全部為低端仿制品,重要材料、原件基本依賴進口,不能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健康促進、醫學診斷、食品安全、生物應急等重大民生需求,成為人口健康領域發展的瓶頸之一。”聯盟理事長、首都醫科大學檢驗醫學系主任康熙雄一針見血地指出,一方面科研院所相關成果轉化率低,一方面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核心技術少,加上缺乏行業整體布局,專業人才和法規體系缺乏,造成研究與應用脫節、產品與需求脫節、產業上中下游脫節,未形成完整的產業。
“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疾病譜的改變,對我國現行醫療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張先恩指出,全民健康促進、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的提升、生物應急等突發公共事件的防控,迫切需求重構我國人口健康領域的技術支撐結構,為我國即時檢測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科研成果轉化率低
2012年,中國生物技術領域的專*申請量已躍居第四,排在美國、歐盟和日本之后,但專*結構差別顯著。在申請人方面,前沿、高精尖原創技術的申請人在發達國家90%以上為企業,中國90%以上為科研院所,企業不足5%。
由于缺乏有效的轉化機制,中國科研院所擁有的現代生物檢測技術轉化率很低,如相關院所積累的納米傳感技術、納米材料技術、微流控技術、生物微機電技術、生物芯片技術、智能傳感技術、傳感網絡技術等前沿和高精尖技術均未很好的轉化。而相關企業技術落后,生產的產品大都采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技術,形成“科研院所有技術無處用,企業需技術無處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