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是一場遲到的全國性調研。污水處理廠成為“過水廠”、“曬太陽”工程早非新聞,從環保部到各地的日常監測來看,原本應為污水最后一道防線的污水處理廠,結果反成污染大戶。
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在其編制的中國水污染地圖數據庫中,整理了從2008年到2013年間各地污水處理廠的違規監管記錄。目前全國設市城市、縣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3622座,而根據IPE統計,6年間的違規監管記錄達到了驚人的4961條,平均每座污水處理廠就約有1.4條。
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很多在國內外上市的大型水務企業并不能獨善其身,不少已成為違規“專業戶”,嚴重程度不遜于其他普通污水處理廠。
污水處理廠:超標最多的污染源
2008年至2013年,正是國家兩個五年規劃期間,大量上馬污水處理廠的黃金時期。在“十一五”末年,即2010年,全國設市城市、縣及部分重點建制鎮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是“十五”末的3倍。
在這令人矚目的數據背后,另一組數據則令人難堪。
——從這6年共4961條記錄的時間趨勢上看,隨著污水處理廠數量的增多,違規記錄在逐年增加。2011年為陡增的一年,達到1163條,較2010年大幅上升160%。
陡增的原因,與政府環境監管信息公開密切關聯。2011年起,各省陸續開始每季度公布國家重點監控企業的監管記錄,而污水處理廠是重要一項。其中,因出水水質超標而被披露的污水處理廠記錄占IPE數據庫記錄總數的三至四成,成為最主要的違規原因。其他常見的還包括:處理設施運行不正常、在線監控運行不正常、建設項目未完成環保驗收等。
——數據表明,污水處理廠超標情況甚至比其他污染源更嚴重。IPE對江蘇、山東、河北等14個有代表性省份2014年一季度監督性監測結果進行分析,污水處理廠的平均超標比例達17.7%,顯著高于國控廢水重點污染源9.5%的平均超標比例。
——從地域分布來看,江蘇、浙江和山東是監管記錄最多的前三名,包攬了監管記錄總數的超四成。這三省的共同特點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污水處理廠數量眾多,同時污染源信息公開也處在全國前列。比如,江蘇和浙江兩省自2008年起每年對污水處理廠環境運行狀況展開信用評級,公示記錄中顯示“有問題”的污水處理廠占到該省記錄總數的兩到三成。
——從超標因子數量上看,上述抽樣中,超標最多的因子依次是糞大腸菌群、總磷、總氮、懸浮物、氨氮。
其中,一批污水處理廠對“十一五”減排最重要指標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依然未能有效控制。這個問題在江蘇、河北和新疆等省份更加突出。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中強調,“有專家測算,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總量必須削減30%-50%,我們的水環境才會有根本性改變。”而今斥巨資建設的污水處理廠卻不能有效削減污染物總量,將嚴重影響水污染治理規劃的實施效果。
總磷、總氮、氨氮三項超標次數達263次,占總超標比例的43.5%。這一結果顯示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中,脫氮除磷的效率及工藝穩定性存在不小問題?紤]到監測時間是在第一季度,冬季偏低的水溫也可能影響脫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