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仔在“2013年《產業藍皮書》發布會”上建議,加強治理產能過剩,應該與產業能力建設充分結合,防止因治理產能過剩對中國的產業競爭力造成一些不良影響。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則表示,化解產能過剩,要注重市場之手,即給予企業公平的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更重要。
中國將迎經濟增長與產業升級新十年
藍皮書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口占全球總出口的比重(即國際市場占有率)總體呈現增長勢頭,2010年超過10%,2011年與2010年相比基本穩定,市場占有率為10.43%,與2002年相比,提高了5個百分點。
2012年,中國產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重拾升勢,以截至2012年9月的數據計算,中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11%。并且,中國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自2008年經過三年下降后,到2012年同樣略有回升。
“2013年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仍將處于弱勢,但出現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較小,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會受到發達國家弱勢增長形勢的影響,但其穩定增長的勢頭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東南亞、非洲等地區仍可能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這對中國穩定出口增長有利!彼{皮書說。
藍皮書認為,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建立起產業間相互支撐的體系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力成本上雖然很有競爭力,但由產業體系支撐的綜合競爭優勢和中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另外,藍皮書還指出,雖然當前中國國內面臨成本進一步上漲,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壓力,但中國勞動力規模仍然龐大,且到2020年中國勞動力素質還會有較大幅度提高,25歲及以上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會從8.56年提高到10.2年;這一結果表明中國勞動力素質仍舊處于快速提升的時期,未來10年,中國將迎來“質量型人口紅利”所帶來的經濟增長與產業升級的新十年。
機械設備等產業正重拾景氣
藍皮書同時指出,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增長,世界排名已經從2005年之前處于40名外變成目前的躋身世界前40名,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仍處于30名之外。近年來中國正興起一批新興的優勢行業。這些行業過去一段時期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少于1,近3年已經大于1。最有可能成為潛在優勢的產業集中于全球產品空間的中心區域,從行業類型看,同樣集中于機械設備、化工領域。
與此同時,中國產業也存在技術競爭力不強和部分傳統產業競爭優勢下降的問題。“中國變為弱勢的傳統優勢行業有18類,這些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曾大于1,但近5年,其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已少于1!彼{皮書指出,農產品、“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及資源性)產品等領域,競爭力正在逐漸消失,變為弱勢行業。
“不要妄自菲薄說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或者機械工業競爭力不值一提,(其實)在若干成套裝備和主機上我國有很強競爭力。”蔡惟慈表示,面對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要創造有利于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市場機制真正發揮作用。
“倒逼機制已經使機械工業從業者感受到需求增長速度下滑之后的壓力,為了對付壓力,行業更加注意創新驅動,依靠產品升級來開拓新空間!辈涛┐日J為,盡管機械工業增長速度由2000年-2010年的25%高速增長,變成2011年和2012年的11%、12%相對低速增長,但行業提升內在素質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經過一段比較困難的時期之后,中國的機械工業轉型升級問題能夠得到解決,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機械工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