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去年2月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發放到2010年9月之后,企業期盼已久的補貼再次來臨。近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電監局發布2010年10月-2011年4月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配額交易方案,補貼范圍為當期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上網電價高于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公共可再生能源獨立電力系統運行維護費用、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接網費用。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認為,風電行業是目前國內的“弱勢群體”,行業的發展遇到諸多瓶頸,雖有多項措施出臺卻難為企業帶來實質性利好消息,尤其是補貼政策更是成了業內人士笑談的“雞肋”。 風電項目多由風電企業策劃、地方政府引領、發改委相關部門審批完成,而企業、地方政府在規劃過程中僅僅考量“概念化”的經濟效益,而對整體行業發展狀況、配套措施重視不夠。雖有補貼政策大量出臺,企業卻無法享受真正實惠,“以補貼為唯一目標”的企業瞬間陷入營收困境無法自拔,風電項目根本不具備盈利能力,產能過剩、結構失衡等行業弊病接踵而來。 “補貼政策年年有,今年未見有不同”。補貼政策的制定很重要,但落到實處才是最關鍵的。補貼資金及時全額的下發到企業,不僅是國家政策的有效落實,還是企業翹首以盼的福利。尤其是當風電行業處于下行走勢時,財政資金宛如企業的救命稻草,雖不能幫助企業徹底脫困,卻能給企業帶來一絲絲慰藉。 監管難是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官方監管機構、第三方獨立監管機構鮮有完全發揮獨立、可觀的監督職責,當觸碰到相關利益者時多選擇逃避態度,部分國企、央企項目就成了“必須”上馬的重點工程,這使本來就已千瘡百孔的風電行業變得更加面目全非。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風電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而風電項目的上馬卻絲毫未見停滯態勢,諸多地方政府仍在大力規劃風電基地。殊不知相關配套設施、配套政策若不能同步落實,風電項目幾乎無盈利可能。并非所有地方都適合風電項目。并非所有地方都適合風電基地和產業園,地方政府應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對當地能源電力結構做好優化調整,而不用將風電項目視作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稅收工程。(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