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鋼協數據顯示,前五個月納入中鋼協統計的88家重點大中型鋼廠中仍有26家虧損,虧損額達到89.31億元。中國鋼鐵業要想實現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跨越,關鍵是要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過去十余年中,由于中國經濟的超高速發展,周期性行業盲目擴張,實際產能的擴張速度遠遠大于“表觀消費量”,形成歷史上罕見的產能過剩。鋼鐵行業盲目擴張的直接結果,就是集體虧損。
曾幾何時,特別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的口號響徹中華大地。而從1996年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開始,中國鋼鐵產量連續近20年蟬聯世界榜首,已經成為世界級的鋼鐵生產的大國。
但榮耀前后都有危機。中國還不是鋼鐵強國,產量的輝煌掩蓋不了鋼鐵業的內在危機,其危機的要害表現在兩個問題上。
一是能耗大,每生產一噸鋼所用的礦石、煤炭、電力等資源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隨著這些年鋼鐵業發展,一些地方大煉鋼鐵,單位鋼材消耗資源量在遞增。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低附加值的長型鋼材占了60%以上,而汽車、機床、家電等行業所需的高檔鋼材要大量進口。
中國實際上還未走出“大煉鋼鐵”時代。
鋼鐵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工業基礎,其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鋼鐵消耗大戶的房地產行業、基建行業、機械工業、汽車工業等,鋼鐵工業將隨著這些行業的發展而發展,隨著這些行業衰退而衰退。
然而,目前情況正變得越來越糟糕。在全球宏觀經濟環境難言樂觀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之下,國內鋼鐵行業困境或將長久持續,冬天會很冷很漫長。
“十二五”期間,在產能過剩、鋼價低迷、鐵礦石沒有話語權等“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改善鋼企盈利能力,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兼并重組就能解決的事情了。
轉型升級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國內全面“調結構”、“轉方式”的大形勢下,轉型和結構調整也成為鋼鐵行業的主要基調。
鋼鐵行業作為傳統產業和基礎產業,已不能繼續過去那種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以高投入擴張,來換取行業的高速發展之路,必須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從國際上看,提高中國鋼鐵工業的競爭力,迫切需要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在當今世界,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特點日益明顯。特別是在近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國都把推動科技創新作為重要舉措,對本國科技和產業發展進行新的部署,積極搶占科技和經濟發展制高點,一些國家提出的再工業化,也無不以科技創新為基本戰略。
從全球鋼鐵工業看,優勢企業都力爭通過科技創新把握未來鋼鐵工業工藝、技術、產品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當前全球鋼鐵業處于低迷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反而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以便在全球鋼鐵業競爭中長期處于優勢地位。
從國內看,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目前面臨著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能源、資源約束不斷強化,土地、環境壓力日益增大,轉變發展方式已經成為必然選擇,這也預示著過去鋼鐵工業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
同時,下游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明顯加快,鋼鐵工業只有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才能不斷滿足下游行業發展的需要。
而中國鋼鐵業要想實現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跨越,關鍵是要提升核心競爭力。面對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面對以創新和技術升級為主要特征的激烈國際競爭格局,中國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已經日益成為發展的瓶頸。
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十二五”時期引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這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迫切需要。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中國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就要增加新產品開發研究投入,努力增產替代進口的產品,進一步擴大鋼鐵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與此同時,要在結構調整中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十二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要加大力度淘汰鋼鐵行業落后產能,鋼鐵業正面臨著調整和優化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歷史性戰略轉型時期。
鋼鐵行業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期,以聯合重組促做大做強,以節能減排促淘汰落后,以調整結構促自主創新,解決好產業集中度較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產能過剩矛盾等突出問題,使鋼鐵行業走上良性、健康、科學和可持續發展軌道。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