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8月15日從廣西壯族自治區環保廳了解到,廣西首部環保地方標準《甘蔗制糖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近日出臺,對當地制糖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作出嚴格規定,且嚴于“國標”。
此次廣西實施的地方標準共提出pH值、懸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氨氮等8項控制指標,其中不少指標都嚴于國家標準。以懸浮物為例,新地方標準要求現有制糖企業每升廢水里懸浮物含量不超40毫克,而國家標準是不超過100毫克。
作為全國食糖主產區,制糖業是廣西支柱產業之一,也一度是污染大戶。制糖工業廢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這兩項污染物曾是廣西水環境主要污染源之一。自治區環保廳相關專家稱,目前廣西制糖業污水排放執行國家規定的《制糖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近年來當地九成以上糖企都達到了“國標”。
“國標”太容易達到,不利于減排。在此背景下,廣西制訂了比“國標”更為嚴格的制糖業污水排放地方標準,倒逼現有企業主動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
相關鏈接:
廣西首部環保地方標準——《甘蔗制糖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日前由自治區環保廳和自治區質量監督局聯合發布,此舉填補了廣西無環保地方標準的空白。該《標準》編制歷時兩年,對全區制糖業水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做了嚴格規定。
為什么要發布《標準》?亮點在哪?實施后對我區蔗糖業發展有何影響?……記者為此采訪了自治區有關專家。
首部環保地方標準鎖定甜蜜事業
為什么發布《標準》?《標準》為何鎖定甘蔗制糖業?環保專家結合我區經濟發展及環保的實際情況解釋了《標準》落戶甜蜜行業的原因。
廣西是全國甘蔗制糖的主產區。根據全國甘蔗糖業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2010/2011榨季,廣西甘蔗制糖企業共103家,蔗糖產量672.8萬噸,兩者均列全國第一。制糖工業是廣西主要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全區糖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制糖工業產值約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7%左右。選擇主要支柱產業實施《標準》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制糖工業雖然是我區的稅收大戶,但曾經也是污染大戶,因為制糖工業廢水中的化學需氧量及氨氮這兩項污染物的排放是我區水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2010年以來,國家每年規定我區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不能超過限定數量,即主要污染物減排有死任務。為了如期完成國家下達的污染減排任務,最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在支柱產業里通過提高產業污染物排放的標準,倒逼制糖企業從源頭削減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制糖工業的清潔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區制糖工業廢水污染物排放執行的是《制糖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即國家標準),該標準在環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0/2011榨季,我區90%以上的制糖企業各項污染物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令人欣喜的是,“十一五”期間,全區100余家糖廠的污水治理設施全部建成并投入運營,其在清潔生產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外排污水全部達標,我區制糖業成為全國實現全行業治污的典型。“廣西80%以上制糖企業的化學需氧量排放濃度低于60mg/L,有些甚至達到30mg/L以下;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遠遠低于國家標準,平均達到6m3/t糖以下。換句話說,國家標準對我區的制糖企業來說很容易達到;如果繼續使用國家標準,不利于我區制糖業清潔生產的推動,也不利于我區制糖業提高治污水平。”自治區環境科學院工程師張立宏一語中的。
“很明顯,制糖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美麗廣西都迫切需要結合我區實際,制定一套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環境容許、實踐可行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通過環保標準的‘強制性’,嚴格制糖工業環境準入,加快制糖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倒逼現有企業主動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減少污染排放,促進‘十二五’污染減排目標的實現。”自治區環保廳副廳長黎敏坦言。
廣西《標準》比國家標準嚴格
當記者就《標準》的亮點討教環保專家時,環保廳科標處負責人指著《標準》的幾個數據說:“《標準》的最大亮點是比國家的標準嚴格。”
記者仔細對比了《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內容,發現《標準》共提出了pH值、懸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等8項控制指標。該《標準》與國家標準比較,除pH值、總磷及現有企業中生化需氧量與國家標準相同外,其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及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均大幅度嚴于國家標準。隨便列舉其中幾個指標,讀者便一目了然,比如懸浮物(mg/L),《標準》要求現有制糖企業每升廢水里含量不能超過40毫克(新建企業≤25毫克),國家標準是不超過100毫克(新建企業≤70毫克);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m3/t糖),《標準》要求現有企業不超過12;國家標準是現有企業不超過68;化學需氧量方面,《標準》要求現有企業不超過80(新建企業≤60),國家標準則是120(新建企業≤100)。顯而易見,廣西《標準》多項指標比國家標準嚴格一倍以上。
《標準》要求嚴格,會否導致難以推行?
帶著這一疑問,記者電話采訪了區內8家糖廠,他們均表示達到《標準》不成問題,自治區統計局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根據2009/2010榨季和2010/2011榨季各項指標達標統計情況顯示,2010/2011榨季各項指標的達標率普遍高于2009/2010榨季,且執行《標準》時,兩個榨季各項指標的達標率均超過70%,其中,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的達標率均超過80%,生化需氧量、懸浮物、總氮的達標率均超過70%。由此可見,執行《標準》后,大部分企業均能達標,不需要增加額外投入,經濟上可行。
“當然,不排除有這樣的情況,執行《標準》后將有少數企業的水污染物排放不能實現穩定達標。”環保專家陳婷稱。她解釋道,企業超標的各項污染物指標中,造成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懸浮物超標的主要原因是廢水治理設施管理運行不正常;造成氨氮、總氮及總磷指標超標的主要原因為營養鹽添加比例不合適;而造成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不達標的主要原因為企業水重復利用率低。因此,制糖企業可通過加強生產過程及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管理,積極采用糖廠零取水達標排放等清潔生產技術,最終實現外排水質、水量的穩定達標。而上述技術改良對企業來說增加負擔很小,執行《標準》在經濟上同樣可行。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隨著我區制糖工業在清潔生產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了較大進展,水污染物排放濃度和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均有大幅下降,噸糖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噸糖廢水排放量分別由2007/2008榨季的19.8kg、21.5m3降低到2010/2011榨季的0.42kg、5.69m3,降幅分別為97%和73.5%。如果執行廣西《標準》,以2010/2011年制糖期全區蔗糖產量675.18萬噸計,可以測算,制糖業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的削減率均達到80%以上,這兩項主要污染物的減少不僅極大促進我區污染減排任務的完成,而且有利于制糖產業結構調整,為其他產業騰出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