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的時代中,有很多微妙的變局,于宏觀至國家、于微觀至個人,對中國光伏而言,變局中求生存,固步自封,難免被洪流淹沒,窮則思變,將迎來柳暗花明。
雙反擊中中國光伏的“七寸”
不久前,美國商務部公布對華光伏產品“雙反”調查結果,認定從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進口的晶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行為,此前美國商務部已經裁定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存在超額補貼行為。等待中國的將是新一輪高額反傾銷和反補貼稅。事實上,美國、歐盟近年來在這一問題上一直在找中國企業的麻煩。
美國雙反裁定落錘,中國光伏一聲嘆息。痛定思痛,為什么中國光伏企業總要看老外的臉色過日子?答案其實很簡單:其一、我國晶硅光伏產業面臨著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問題,盡管目前我國光伏電池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60%,但先進技術、關鍵材料和高端裝備仍然依靠進口,尤其是高端成套裝備進口推高成本,“綁架”技術創新。
其二、我們過去只把光伏電池作為一種出口產品,而沒有將其放到新能源革命的高度來認識,沒有在國內擴大應用,我們用本土的高能耗和出口的低價位支持了歐美的能源變革,結果卻換來了當頭一悶棍。
簡而言之,中國光伏業長期存在“技術與市場,兩頭在外”的致命弱點。歐美接二連三的雙反措施,正中中國光伏的“七寸”軟肋。
中國光伏路在何方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漢能控股集團主席李河君認為,我們要檢討自己“兩頭在外”的模式,一方面開拓國內應用市場,促使市場多元化;一方面更要努力掌握核心技術,認清轉型升級的方向:薄膜化、柔性化才是太陽能產業戰略方向的正確選擇。
漢能控股集團與全聯新能源商會在近期發布的《全球新能源發展報告2014》中指出,2013年全球光伏市場的新增裝機容量達到38.7GW,其中中國新增裝機容量為12GW,同比增長了232%,接近歐洲2013年新增裝機容量總和。全球光伏市場從以歐洲為核心區域逐步向亞洲轉移,中國超越德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場。
為了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國家能源局今年利好政策頻出,先是年初制定了2014年新增光伏電站共計約12吉瓦、分布式光伏為8吉瓦的計劃;近期,局長吳新雄親赴浙江嘉興高新區調研,提出了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嘉興模式”,解決困擾分布式光伏發展的系統性難題。除了國家層面的規劃和扶持政策以外,各地的具體扶持措施更具張力。面對8吉瓦的分布式發展目標,北京、河北、山東、上海、河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等九個省市近期分別再拋政策“橄欖枝”,出臺了涵蓋并網、補貼等多方面政策,扶持分布式光伏有序開展。
國外市場萎縮,國內政策給力,中國光伏企業應抓住機遇,努力擴大光伏產品在國內市場的落地應用,助力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面對歐美接二連三的雙反措施,除了開拓國內市場,中國光伏產業轉型升級更加重要。比如,從進入光伏以來就選擇了薄膜技術路線的漢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李河君認為,突圍雙反,光伏業需有“中國芯”。這個“芯”,就是自主的核心技術。近年來,漢能先后完成了對德國Solibro,美國Miasolé,GlobalSolar和AltaDevices的技術并購,通過全球技術整合與自主創新,漢能薄膜發電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中銅銦鎵硒(CIGS)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7%,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20.5%。砷化鎵(GaAs)單結電池片轉化率為28.8%、雙結電池片達到30.8%,這也是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轉換率最高的世界紀錄。
歐美的雙反,對于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既帶來了變數,也帶來機遇。因循守舊,難免被時代淘汰,自主創新,才能生存發展。薄膜太陽能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以漢能為代表的中國薄膜太陽能企業將繼續致力于從核心技術上尋求突破,打造升級版的中國光伏業。